关于“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有关说明

来源: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4日 浏览次数: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从“一五”计划开始,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0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是2011年—2015年。目前正在编制的郾城区“十二五”规划,是区划调整后我区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一、编制规划的三个作用

对内,是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规划,传递政府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的意图,调节市场主体的社会预期,以统一思想、凝固人心、明确方向、把握重点,引领全区人民向着宏伟目标奋斗。对上,重点是提高我区在市、省的战略地位,使我区的重大战略、重大产业、空间布局、重大项目等更多地进入到上层规划。对外,是树立新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争取更多外部资源。

二、规划思路与规划的区别

规划思路就是思考规划编制的路径和线索,其本质是我们对“十二五”前进方向和目标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预见,是对未来的设计,是贯穿“十二五”规划中的一根红线。规划思路更多地通过理念、原则、目标、方向等来体现,是编制规划的基础,是区委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依据。规划是思路的延伸、细化、具体化,一些方面尤其是社会事业等项目在规划思路中难以体现,但在规划中均得到体现。规划要经区人代会审议通过。

三、规划思路形成过程

我区“十二五”规划启动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政府区长余伟任组长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召开了全区“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会,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迎波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涉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23个重大调研课题和事关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7个重点专项规划进行了责任分工。

各责任单位按照分工要求,抽调专门人员,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围绕各自承担的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分析和研究,调研课题报告形成后,区政府各位副区长按照分管口组织有关部门并邀请人大、政协各委室主任听取调研成果汇报,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各责任单位根据所提意见和建议对调研报告多次进行修改和完善,并积极与市直对口部门进行了沟通和衔接,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和专项规划。区发改委作为规划编制牵头部门,充分运用前期研究成果,结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于10月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思路初稿。1025日,区委常委会又专门听取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汇报,按照会议意见,我们对基本思路初稿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

 

 

 

 

 

 

 

漯河市郾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郾城站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我区“十二五”规划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着注重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注重与省、市规划思路有机衔接,注重体现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注重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二五”时期,郾城将处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面对的是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结构大调整的发展格局,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使国内经济发展区域重心内移,对中部地区新型农业、现代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和物流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为我区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和资金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受土地、劳动力成本、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重大产业布局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这将对我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水平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是国家建设河南粮食核心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今年将全面启动实施。郾城作为全省粮食建设规划的89个县(区)之一,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食品工业强区提供优质原料保障。

四是中原经济区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名城、两个率先”。中原经济区规划战略有可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一个载体、三大体系”建设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加快”,为我区“十二五”时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五是交通和区位。沙河复航工程被国家列入全国内河“一横三纵”水运主通道规划,再加上太行山路大桥、黄河路大桥和解放路大桥的相继建成,郾城与召陵、源汇三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水陆交通优势更加明显,已完全融入漯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六是产业政策对接。漯河西站和西城区的规划建设为我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市委、市政府把漯河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打造河南最大的盐化工基地的战略构想与我区提出的把淞江物流园区建成辐射豫南的仓储物流基地和建设漯西化工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相吻合,有利于我区发挥区位、市场、产业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促进郾城的快速发展。

(二)面临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是周边县区竞争压力较大。在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中,周边县区抢抓机遇、争相补短板、调结构、促转型,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明争暗赛、竞相发展,对我区发展空间形成了一定的挤压态势。

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区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中的中低端,主要工业产品大都属于上游产品、初级产品,社会信誉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小,市场竞争力弱。

三是要素制约加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沙北定位为沙河泄洪区的规划严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和项目的落地,再加上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高压电网通道,使我区的发展空间受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严把建设用地闸门,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区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

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财政增收乏力,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小城市、大农村,“小马拉大车”,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实力、魅力、和谐郾城”为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四大重点,实现产业综合竞争力、中心城区带动功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三大提升,打造全省经济强区、现代都市城区、豫中南仓储物流基地。

(二)主要预期目标

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区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实力、魅力、和谐郾城”。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区GDP年均增长13%,到“十二五”末达到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2%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17%。三产增加值达到7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预期为126624左右。

3、城区功能明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主城区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末,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5万,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0%

4、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多种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十二五”期间,引进省市外资金以每年1520%递增,五年累计引进内资9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以每年15%递增,五年累计达到1.5亿美元、1.2亿美元。外贸进口总额年均增长20%,到2015年争取出口2000万美元,进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

5、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步,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科、教、文、体、卫等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城乡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均有较大提高。

6、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7、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3万人以内。社会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新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政策取向,采取有效举措,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效。

(一)                                                                         以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工业结构优化

升级

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思路,围绕两大园区、五大产业集群,以“一城”(漯西精细化工城)、“两园”(小帅才食品工业园、武汉亚裕食品工业园)、“四基地”(全省重要的葡萄糖饮料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医药、医疗器械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中原有影响力的建材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为手段,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着力点,做优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聚力、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全省工业强区。

“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其中淞江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工业,漯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业。

1、以改造提升为手段,激活传统产业。整合提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由“一食独大”向多点支撑、多业发展转变,积极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对接,把短链做长、单链做多、弱链做强,形成上下延伸、左右配套、发展协调的产业链格局。推动我区传统工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延伸转变。

①做优食品工业。食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和我区的主导产业,对食品名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把食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依托乐天澳的利、恒达小帅才等龙头企业,培植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活力足的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和名牌产品。横向发展产业群,纵向发展产业链,形成食品主导产业突出、名品名企集聚、相关产业配套的产业特色,打造小帅才食品工业园武汉亚裕食品工业园、全省重要的葡萄糖饮料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基地,为全力支持漯河食品名城建设提供支撑。

②做大医药化工产业。重点抓好北京朝阳集团、张家港爱华化工公司精细化工等项目的引进,加快漯河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可降解农用地膜、中国海化集团年产60万吨纯碱、湖北宜化集团100万吨尿素、甲醇、兴旺化工亚磷酸三甲酯、三乙酯、天龙化工沥青乳化剂、方汇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产、中美郑澳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禾工贸胶原基仿生骨基质基地生产、莲花集团医疗器械生产等项目建设,建成漯西精细化工城和全省重要的医药、医疗器械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

③做强建筑建材业。突出抓好大河型材、江山建材等企业新建项目的全面达产,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豪华特种门等高附加值产品和面向城乡的中、低档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年产20万吨PVC型材生产能力,年产10万吨镗豪华特种门生产能力,打造中原有影响力的建材生产基地

④改造提升机械制造业。围绕中国食品名城,整合现有力量,推动双星机械、中原轧辊、苹乐机械、汇丰粮机等企业,提档升级、扩规增效,着力引进一批国内、省内知名食品机械制造加工项目,与我区食品加工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进一步丰富食品名城内涵。

⑤扶持制衣制鞋业。依托斯恩特服饰、漯颖鞋业、维尼制衣、双江制衣等企业,招引国内、省内大型服装鞋帽、制衣企业落户我区,膨胀总量、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培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拉长变粗我区制衣制鞋产业链条,重点支持斯恩特服饰公司、漯颖鞋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生产工艺和产品研发创新。力争到2015年新增全省知名品牌13个,形成技术含量较高、品牌影响较大、产品效益较好的竞争新优势。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集中精力创新发展培育代表当今产业发展新潮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市场制高点,重点在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全力支持迪姆生物科技、新汇生物科技、爱农肥业等企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河南金恒科技有限公司大气压力发电、新农牧业、隆兴养殖、金栏养殖沼气发电,力争到2015年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亿度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二)以打造豫中南物流仓储基地和休闲宜居现代都市城区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食品交易基地和仓储物流、商务休闲 “两大核心区”的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大商贸、大物流、大休闲的格局,努力提升全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30%

1、加快淞江物流园区建设。以豫南陆路口岸为龙头,加快完善现代化仓储设施、配送中心、铁路专用线、物流信息平台等设施,规划建设口岸、商检中心等基础实施,发挥公、铁联运优势,整合现有社会物流资源,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引导项目集中入驻、集聚发展,开工建设双汇物流基地、通达、爱华、邮政等物流项目。“十二五”末,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入驻仓储物流企业50家以上,打造口岸功能与物流功能有机结合的综合示范基地,形成连接郑州、辐射豫中南的重要物流园区。

2、繁荣现代商贸业。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鼓励多元投资,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新兴商贸业发展,构筑以区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连锁超市、农村便利店为梯次的商贸流通服务网络。打造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新格局,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功能齐全的商业整体结构,全面提升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和省内外名企名店,创新经营特色,布局建设沙北“居然之家”购物广场、丹尼斯购物广场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提升核心商业区功能。打造“一极”(东至黄河路大桥、西至香城湾游乐园的东西城区黄金长廊,成为全区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依托百度休闲会所、花舞盛艳、银都大酒店等一批重点餐饮娱乐休闲企业和已初步成型的四大特色街,建成“一区”(以海河路、辽河路、泰山路、舟山路,两纵两横“井”字形框架为依托的餐饮休闲娱乐区);繁荣“四圈”(一是以泰山路“时代公馆”为中心的名烟名酒、高档水果、名牌服饰商业圈;二是以黄河广场为中心的服装、鞋帽、日用、通讯、电信服务商业圈;三是以钟楼广场为中心的建筑建材、家装厨卫、灯具商业圈;四是以未来的井冈山路步行街为中心的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商业圈)的发展布局。全力推动中国(漯河)国际食品城、福田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在漯河设立区域性分销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的食品交易基地。尽快启动金海岸钢材市场、淞江路花卉市场建设,做强做大舟山路古玩市场、小王庄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商桥粮食交易市场,提升郾城知名度和对外辐射力。

3、发展商务会展业。加快漯河迎宾馆、福朋喜来登五星级大酒店、金土地五星级大酒店等高档宾馆、酒店的建设进度,全面提升我区商务接待层次和水平。以科教文化艺术中心为依托,以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房地产交易会、汽车博览会、糖酒交易会等大型商贸活动和节会活动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和兴办档次高、影响大的论坛、会议,以文化产业为纽带,创建和承接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会、展、节、赛、演”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关联效应和溢出效益,促进会展与旅游文化、餐饮住宿等产业的互动,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4、观光旅游业。整合旅游、农业、文化多种资源,统一捆绑使用,将兴国寺打造成国家AAA级景区,对彼岸寺碑、文庙大成殿、许南阁祠等文物景点进行包装,加大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以观赏采摘为主线,依托龙城优质鲜桃采摘节、新店草莓采摘节、漯河伊人黑玫瑰庄园、香陈湾休闲庄园等观光农业项目,带动黑龙潭乌克兰大樱桃、裴城晚秋黄梨、新店猕猴桃、商桥葡萄大面积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为大力发展我区观光农业提供保障。培育以休闲度假、观光采摘、自然与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增强我区旅游产业的对外辐射能力。

(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方向,以工业理念、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为重点,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种养结构,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发展农村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着力建设“四大基地”,完善“五大体系”,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末,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2.5亿元,年均递增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

1、建设四大基地

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为主要任务,突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化、管理标准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十二五”末,全区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带动全区高效农作物生产基地面积20万亩以上,把我区建设成全市、全省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②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载体,以我区被纳入全省24个农业综合开发县区为契机,以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良田建设为重点,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保障,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种植规模,稳定面积、提高总产、主攻单产,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3.7亿公斤以上。

③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围绕建设全国畜牧强区的目标,依托双汇、豫汇、阳光、日日红等龙头企业,优化畜牧业和养殖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以设施现代化、品种优良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环境友好化为方向,推动畜牧养殖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四大基地”:以李集、孟庙、龙城、新店四个乡镇为主的优质生猪产业化基地;以龙城、城关、孟庙、黑龙潭四个乡镇为重点的现代奶业生产基地;以裴城、新店、李集、商桥四个乡镇为主的肉牛、肉羊产业基地;依托双汇5000万只肉鸡产业化项目,以阳光禽业和日日红禽业为主的全省最大的肉蛋鸡、种鸡繁育基地。到2015年生猪饲养量和出栏增幅分别为11.5%12%,家禽存栏和出栏增幅分别为8.5%9%,全区肉蛋奶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

④无公害蔬菜基地。依托我区“姚家蒜黄”、“尧河庙大葱”、“沙埠口小白瓜”等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食用菌开发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坚持不懈的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全力推动香陈湾市民菜园、龙城蔬菜高效示范园、新店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店伊人黑玫瑰种植示范园、裴城供港蔬菜基地建设,积极扩大新店香葱种植示范园和新店生姜种植示范园规模,扩大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打造漯河的“西菜园”。到“十二五”末,全区新增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

2、建立完善五大服务体系

①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畜良种繁育,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标准化推行力度,引进、推广、使用大中型、多功能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着力推广玉米等行距种植,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秸秆还田率,在实现小麦秸秆禁烧连续四年常态化的基础上,“十二五”末,玉米机收率达到90%以上,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55.54万千瓦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生猪、肉蛋鸡等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②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区、乡两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升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到2015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体系完备、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③农业防震减灾保障体系。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震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面恢复五虎庙灌区常年供水,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平原洼地除涝、岗区灌溉、机井灌区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新技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益。加快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分中心建设和多功能乡镇气象站建设,形成覆盖全区的人工增雨服务网。“十二五”末,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积极扩大高效农业、畜牧养殖等农产品保险范围,全面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增长。

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重点,拓宽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支持双汇、雨润、雪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利思达、泰丰等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形成以城区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提高农业规模适度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农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依托的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场与工厂的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融合,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以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充分发挥城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建设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重点发展孟庙、龙城、黑龙潭三个近郊乡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道路。“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

1、优先发展中心城区。按照“做新老城、做靓新城、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拉大城区框架,做好做活沙河水域文章,彰显城市魅力,提高中心城区的吸纳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承载力。“十二五”末,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适商的都市城区。

①优化城区空间布局。积极实施城区“东联、西扩、北进”战略,构建“一心、一轴、两个复合型组团、三支点”为主体的城区空间格局。构建以沙北街道、城关镇为主的城区发展中心;依托沙河一、二期景观工程,打造沿河绿色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沿河发展“轴”;以淞江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建设高档住宅小区、便民生活服务配套与行政办公、商务、居住的“复合型组团”,依托京广客运专线漯河站和漯河西区及凤凰岛旅游度假村建设,打造行政办公、生态宜居、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组团”;营造以龙城、孟庙、黑龙潭三个近郊乡镇为“三支点”的据点式开发的城镇化格局。

②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不断拉大城区框架的城市总体规划,积极和市城市管理部门对接,力促太白山路、邙山路等新规划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向北延伸解放路、泰山路、岷山路等,向西延伸黄河路、辽河路,完成太行山路、巴山路等城区道路升级改造,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尽快实施已规划的淞江路与107国道与金山路两个立体交叉路口,完成井冈山路步行街的建设,开工建设沙北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沙北污水处理厂、郾城生活垃圾处理厂,加快老住宅小区停车场配套建设,完善城区广场和街景小游园的升级改造,提升绿化档次,配置娱乐健身设施,做好沙河北岸景观开发建设和高标准绿化,建设沿河绿化带。

③全力推动沙河综合开发。依托沙河一、二期景观工程,建设沙北生态水城。从沙河节制闸到上游凤凰岛,建设“梦幻沙澧河流剧场”、中原游艇俱乐部、香陈湾休闲庄园、凤凰岛休闲旅游度假区,形成四点一线的水上旅游观光线路,成为集旅游度假、水域观光、乡村体验、水上运动、天然养生、美食商务为一体的精品线路。打造沿河绿色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旅游风光带,营造滨河生态宜居城区。

④构建郾城西区。按照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紧抓市政府构建漯河西区的战略机遇,依托凤凰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和香陈湾田园度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和淞江产业集聚区西拓等有利因素,拉大城区框架,及早出台规划,在沙河以北、龙江路以南、107国道以西、高铁以东建设郾城西区,大力发展西区经济,填平我区经济发展洼地,争取到“十二五”末,西区建设初具规模,成为郾城经济发展的隆起带。

⑤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改造。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群众自愿”的方式,加快我区城中村改造步伐。全力推动前周、董庄、小李庄、大高庄、香陈湾、郭庄、巴山居委会、西街居委会等城中村改造项目。

2、积极发展特色乡镇。按照“搞好规划、拉大框架、放活政策、提升标准、加快建设、规范管理、聚集人气、促进发展”的要求,加快孟庙、龙城、黑龙潭等近郊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改善镇区环境,提升镇区功能,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城镇集聚,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围绕我市“十好”、“十快”乡镇,打造产业突出、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的活力城镇。“十二五”末,城关镇改建为办事处,李集、黑龙潭完成撤乡建镇。

3、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逐步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商桥、裴城两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乡镇的带动作用,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搞好示范村,逐步在全区全面铺开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撤村并点工作,逐步对城郊结合部的行政村实行村委会改社居委或并入相邻社区。到2015年,合并23个村,改造7个城中村,全区新型农村、新型社区达到30个以上。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水、电、路、沼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村收集、乡运输、区处理的运行机制,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十二五”末,新增饮水安全人数4.87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00公里,使全区80%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柏油路。

4、构建城乡一体综合交通体系。坚持“干支并举、建养并重”的原则,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积极配合市里搞好漯阜铁路、漯宝铁路电气化改造、石武高铁漯河段、许漯城际铁路建设、沙河景观二期等省、市重点工程,建成安信快速通道郾城段,对G107京深线进行大修改造。完成太行山路大桥、解放路大桥、G107京深线沙河桥的建设和改造。积极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户与户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依托漯河沙河航运港建设,加快渡口和渡船改造,发展渡轮、游艇,构建水上交通体系。扩大城乡公交覆盖范围,增设停车点、加油站等基础服务设施,争取龙江路西段、太白山路纳入城区公交覆盖范围,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五)以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重点,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全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全省经济强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挖掘郾城文化底蕴,传承许慎文化精神,全力支持漯河创建许慎文化“三个中心”建设。积极承办高质量的农民艺术节,广泛开展“经典文化诵读、舞动漯河大家跳、激情广场、红歌大家唱”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我区文化市场。加大对互联网的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郾城区艺术中心、数字图书馆建设,努力争创国家一级图书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继续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进村、有线电视、宽带网入户工程的建设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收集整理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振奋群众精神。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区文体事业发展水平。

(六)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控制城区大气、噪声污染,推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吃干榨净”,实施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应用节水节肥、免耕低毒等农业新技术,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普及农村沼气工程,太阳能工程,切实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七)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完善公共服务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区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民主法制健全、彰显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新体制,建成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

1、布局合理、服务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按照“城乡教育同步规划,各类教育同步发展,办学条件同步改善,教育改革同步推进,教育管理同步加强”的思路,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深入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课桌椅更新,内部设施充实更新,教育现代化建设”六大工程。坚持资金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农村倾斜,力量向农村倾斜,做强义务教育,做优高中教育,做大职业教育,加快幼儿教育,扶持民办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依托食品名城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区综合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2、配置科学、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坚持中西医并重,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重点推进区人民医院病房楼、区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区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区卫生监督所办公大楼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全面完成裴城、李集、龙城、黑龙潭四个乡镇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和设备配置任务。完成90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社区服务和农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健全突发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系统。

3、定向培训、有序流动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就业援助力度。重点做好退役士官、失地农民、下岗职工、高效毕业生安置与就业问题。“十二五”末,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4、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将失地农民全面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郾城社会综合福利服务中心,改善五保老人居住条件,提高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标准。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定符合城乡互动、一卡通的社会保障新型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社会老龄化问题,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5、相互协调、高效运转的社会综合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预警应急机制,提高紧急应对能力,加强救灾物资和设备储备,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质量,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上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平安郾城建设。

四、保障机制和主要举措

(一)以增强投资内生动力为重点,着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既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也是加快郾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努力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600亿元,确保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1、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开工建设一批、续建推进一批、对接争取一批、谋划储备一批、招商引资一批”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生成机制和推进机制。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结合郾城发展实际,抓紧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库存,实施动态更新,以战略促规划,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保投资,强化项目支撑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签约落实、联审联批、协调推进和激励机制,强化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协调和观摩督导,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增速平稳较快、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的投资增长机制。

2、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既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做大规模,又要在增长中调整结构、提升质量。要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投资从扩大规模为主向优化结构为主转变,从注重速度为主向提高效益为主转变,从政府带动为主向启动民间投资为主转变。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产业投资比重,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提升服务业比重,重点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新型材料、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继续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的投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突出抓好项目融资。按照“非禁即入”的思路,全面开放民间投资领域,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政府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和服务,积极构建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和财税支持体系,探索放开和引导规范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把民间投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持续超常规推进金融发展与服务,积极引进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组织,加强银企对接,推动土地承包、股权、林权等抵押或质押贷款,抓好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和丰小额担保公司的作用,提高担保融资能力,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帮助雪健公司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逐步达到境内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要求,做好恒达公司的上市培育工作。

(二)以提高经济外向度为重点,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国际国内资本要素加速流动的战略机遇,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为着力点,充分利用中国食品名城和食博会两大金字招牌,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全面提升我区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和招商方向,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模式,既抓参天大树,又抓星罗棋布,一手抓铺天盖地促进量的增长,一手抓顶天立地促进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省内外知名企业来郾投资,积极鼓励我区现有企业靠大联大,实行战略重组,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备足后劲。

大力发展出口创汇企业,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企业自主创业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提高出口竞争力,在巩固档发制品、面粉机械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亿康高档罐头等新产品出口。

(三)以提高产业集聚为重点,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以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优化经济结构,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十二五”期间,完成辽河路和淞江路西伸、井冈山路北伸、龙江路西伸和太白山路五条主干道建设任务,全面打开淞江产业集聚区发展框架,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细化园区分布功能,科学梳理产业板块,开发建设园中园、特色园,形成一区四园(现代服务产业园、新特包装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仓储物流产业园)的发展格局。把淞江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集综合性、创新性、生态型、循环性等多功能的复合型现代产业集聚区,实现年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25亿元,常住人口达到6万人,建成面积7平方公里。漯西精细化工园区要加快供水、供电、办公、通信、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园区发展详规,争取张家港爱华集中供热、惠普公司精细化工、污水处理厂、方汇医药生物园早日入驻。“十二五”期间,漯西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2.9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8-10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左右,利税16亿元左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

(四)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机制体制

加快推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目标的市场化改革、以保障民生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和以转变职能为主要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化企业改革。采取拍卖、出让等形式明晰产权,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资产、人员重组。积极稳妥地推动外贸、商业、物资等流通企业的破产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2、积极稳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缩减政府核准标准,对一般性竞争项目推行登记备案制,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3、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扶持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优势企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开展村庄整理,探索离农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建设,创新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

5、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细化和公开财政支出项目,严格预算追加,强化预算约束力,完善财政监督平台,扩大资金监管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完善和规范财政支付手段,继续推进“乡财区管乡用”改革,完善“村帐乡镇代理”改革,不断规范乡镇、村级财务管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医疗卫生五项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城镇化进程。

(五)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企业自主创新

实施“科教兴郾、人才强区”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题,以企业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立自主创新体系。2015年,建成5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1、培育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加强合作,建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核心技术、产业前沿、关键部位取得突破,推动企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构建创新平台。全面落实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支持创新型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力量在重点行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科技信息、科技咨询、技术交易、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力争2015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达到3件以上。

3、加大创新投入。积极落实国家加快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争“十二五”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

4、壮大创新队伍。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更多的引进创新创业领导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实行人才资源培植市场化,把招才引智、招人引技同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造就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懂经济、会管理的现代管理人才。

5、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我区企业大面积推广应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周期,提高传统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我区工业化发展。

五、加强项目储备,备足发展后劲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依托两大园区,五大产业,加强项目谋划,搞好项目布点,以项目的大建设推动全区经济大发展。“十二五”时期,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规划实施12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以上。计划完成投资170亿元以上。

1、工业项目。规划实施工业项目60个以上,总投资123.24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雪健6万吨高档食品、六和豫汇5万只肉鸡加工、澳的利5万吨功能饮料、金星麦芽日产60万只啤酒瓶、北京绿色时代5万吨食品、亿康工贸6万吨罐头、南澳斯恩特3万吨红酒、康迪3万吨食品、叮当牛2万吨乳饮料、三农牧业3万吨肉食、康宏牧业10万吨秸秆蛋白饲料、方汇药业20亿支针剂及原料药、海化集团60万吨纯碱、宜化集团100万吨尿素、甲醇、新旺化工1500吨亚磷酸三甲酯和1500吨亚磷酸三乙脂、天龙化工2000吨沥青乳化剂、中美郑澳6亿支一次性医疗器械等一批重大产业升级项目。

2、服务业项目。规划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26.36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陆路口岸、中国(漯河)国际食品城、双汇物流、泰丰物流、利思达物流、丹尼斯购物中心、黄河商厦、永安商厦、福田食品批发交易市场、金海岸钢材市场、井冈山路步行街等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

3、现代农业项目。规划实施现代农业重大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7.25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重点抓好高科技示范园区、种植业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果蔬基地、生态林、日日红禽业孵化基地、双汇肉鸡饲养、五虎庙灌区、新店玫瑰种植及玫瑰精油深加工、农村沼气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

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重大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39.94亿元,计划完成投资35亿元以上。重点推进沙北污水处理厂、郾城生活垃圾处理厂、前周、董庄、小李庄、香陈湾、郭庄、巴山居委会、西街居委会等城中村改造和富华航海花园、大河花园、黄河商城、嘉业小区等高档住宅小区及黄河路、辽河路西伸、太行山路、巴山路改造、安信快速通道郾城段、S330道逍白线罗庄高速路口、G107京深线郾城段、G107京深线沙河桥改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5、社会事业发展项目。规划实施社会事业重大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3.2亿元,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重点抓好区艺术中心、数字图书馆、区职业教育中心、郾城第二实验小学、区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区中医院病房综合楼、区卫生监督所办公大楼、裴城、李集、龙城、黑龙潭四个乡镇卫生院病房楼建设、区老年公寓、社会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凤凰岛旅游度假区、香陈湾休闲庄园、中原游艇俱乐部等一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