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郾城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浏览次数:

2010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之年,科学编制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推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着力建设全省有影响的食品产业示范区、商贸物流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中共漯河市郾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完成,为了使《纲要》更加体现郾城特色,更趋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现将《漯河市郾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公开发布,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欢迎全区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踊跃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畅谈您的兴区良策,为郾城的美好明天勾画蓝图。我们将融合各方意见建议,对《纲要》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您可以通过邮件、信函、电话、面谈、跟贴等多种方式与我们联系,期待您的参与!

电    话:6109186

电子邮箱:ycfgwzhg@126.com

地    址:郾城区孟南纬一路发改委一楼综合股

联系人:曹玉堂           电话:13949851789

               

                     郾城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元月七日

漯河市郾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2010年12月)

序  言

    《郾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是根据《中共郾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郾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致力建设“实力、魅力、和谐”郾城,苦拼实干,共克时艰,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社会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3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是“十五”末的2倍;财政总收入达到8.7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达到259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

发展动力显著增强。规划建设了省级产业集聚区——淞江产业集聚区和市级重点园区——漯西工业集聚区。先后引进一批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落户郾城,累计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完成投资140多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37家,比“十五”时期增加5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4亿元,是“十五”末的2.75倍。优势产业由食品产业发展到“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制衣制鞋”五大产业集群共同繁荣,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7%,三次产业呈现出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围绕扶大三产,坚持科学定位、引领消费、服务百姓、功能完备的工作要求,高标准打造零售服务、仓储物流、现代服务“三大支柱产业”和商务休闲、餐饮娱乐“两大核心区”建设,先后引进了广州圆梦居、丹尼斯、喜来登、联合一百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入驻郾城。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亿元和4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8倍和1.6倍。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投资800万元提前五年完成城区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兴建了西班牙玫瑰、建业森林半岛、锦绣淞江、天鹅湖等十多个高档住宅小区,城区面貌发生明显改观。太行山路大桥、黄河路沙河大桥相继完工,沙河景观一期工程顺利结束。五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3亿元,拉大城区面积近一倍,城镇化率较“十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先后投入资金1.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40多公里,新建桥梁9座,全部实现村村通,新建农村沼气池3.4万座,建成9个乡村客运站,农转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均走在全市前列。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区、河南省卫生城等荣誉称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00元、7200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1倍和1.9倍。全省首批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高出省定目标35个百分点,关爱女孩“七保政策”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四门处访”信访工作新机制取得实效。先后荣获全国县域食品经验示范县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区、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区”、全国五保供养先进县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区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全国小麦抗旱春管及春耕备播现场会、全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场会、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全省平安建设现场会等10余个全国、全省现场会在我区成功举办,诸多方面的工作经验得到推广。“十一五”时期,成为郾城发展历程中发展态势最好、经济增速最快、民生事业得到显著改善的时期。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沿海地区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省委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市委提出的“一区两城一中心”发展规划,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从自身发展看,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为我区实现快速发展备足后劲;粮食生产纳入全省粮食核心区规划,沙河水运复航纳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拓展空间;全区广大干部在工作中形成的“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勇争一流”精神,更为郾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证。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各类社会矛盾将会更加凸显,地区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经济质量效益不高,城乡发展不均衡,社会事业欠账较多等问题日益凸现。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更好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促强二产、扶大三产、调优一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主战略,着力建设全省有影响的食品产业示范区、商贸物流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

基本原则

突出“三个保持”,加快发展。郾城地处漯河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工作基础。 “十二五”时期,郾城必须始终保持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始终保持创新争先的良好态势。

突出区域优势,科学发展。继续把食品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拉长产业链条,提升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食品产业示范区”,提升中国食品名城内涵;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大型食品加工交易市场,加快构筑连接省会、辐射周边省份、面向沿海地区的商贸物流聚集圈,建设“商贸物流示范区”;围绕沿河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环境优美、富有魅力的现代都市,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

突出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加快推动工业经济向开放型、名优型转变,服务业向引导型、功能型转变,农村经济向规模型、复合型转变,城乡发展向一体化、互补型转变,发展途径向多元化、特色型转变,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统筹协调,改善民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二元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努力将我区打造成全省有影响的食品产业示范区、商贸物流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即发挥食品产业优势,把我区建设成在全省具有较高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食品产业示范区;发挥大型食品加工交易市场和交通区位等优势把我区建设成全省商贸物流示范区;发挥滨河风情、宜居特色、历史文化、主导产业等优势把我区建设成全省生态宜居示范区。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较快增长,到2015年成为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区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实力郾城、魅力郾城、和谐郾城”。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县区平均发展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市前列,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产业特色优势凸显。食品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制衣制鞋等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生物科技、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主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城区面积力争达到35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力争达到35万人以上。加快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高于全市县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岗位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推进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政府职能转变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进展,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番。

第三章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继续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围绕两大园区、五大产业集群,以“一城”(漯西精细化工城)、“两园”(小帅才食品工业园、武汉亚裕食品工业园)、“四基地”(全省重要的葡萄糖饮料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医药、医疗器械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中原有影响力的建材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为手段,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着力点,做优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聚力、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全省工业强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1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1家,超3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30家。

第一节  加快食品产业示范区建设

继续把食品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纵向发展产业链,横向扩张产业群,提高精深加工和特色加工比重,致力打造全省重要的休闲食品加工基地,功能饮料、高档红酒生产基地,肉类加工、面类制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食品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通过对外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积极培育全省知名的食品企业,形成发展实力强、市场覆盖广、名牌产品多、综合效益高的食品产业示范区。到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肉制品加工业。依托六合豫汇、天味食品、三农牧业、日日红禽业等企业,抓住漯河被确定为全省唯一“食品工业(肉类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市”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家禽分割、牛羊肉深加工,实现肉制品加工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肉食加工业影响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六和豫汇5万只肉鸡加工、三农牧业3万吨肉食加工和福田冷鲜肉制品加工及众益达肉食加工等项目,使我区成为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肉制品加工基地。

粮食加工业。依托雪健、恒达、新汇、康迪、万千、六合日日红等企业,大力发展以小麦、玉米、大豆、薯类作物深加工为主,饲料加工为补充的粮食加工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雪健公司年产6万吨高档食品、小帅才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休闲食品、中外名庄年产5万吨高档食品、康迪公司年加工3万吨高档食品等项目,打造全省最大的休闲食品加工基地。

饮料制造业。依托乐天澳的利、金星啤酒、叮当牛、日康等企业大力发展功能型饮料、啤酒和乳制品饮料。提升全区饮料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重点实施南澳斯恩特3万吨红酒生产、乐天澳的利公司年产5万吨无菌冷灌装饮料、年产三万吨雪莲果汁、年产10万吨玉米南瓜饮料;海天集团与漯河锦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624万箱玉米浆、546万箱苹果醋、390万箱枣酪、桃汁苏打水等生产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区饮料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年,其中葡萄糖饮料、果蔬饮料和乳制品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

乳制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杀菌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等液体奶的生产,加强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脱脂乳粉等产品,加强干酪、奶油、乳清粉、乳糖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重点实施叮当牛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2万吨乳制品等项目。

    食品包装业。依托世纪隆、昌达鑫瑞等企业,创新食品包装理念,突出产品品牌和个性,开发新型绿色环保型包装材料,大力发展PVDC肠衣膜、多层共挤高阻隔复合膜、彩色软塑料印刷制品、胶印制品、包装袋、聚酯瓶、玻璃塑等产品,形成肉类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果蔬加工产品及饮品四大包装材料系列。

第二节  医药化工业

    依托现有企业大力开展招强引大活动,整合优势资源,以基础化工为支撑,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

化工工业。以宏丰化工、惠普化工、天一化工、天龙化工等企业为依托,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十二五”时期,重点抓好北京朝阳化工漯西产业集聚区整体开发、张家港爱华精细化工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漯河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可降解农用地膜、新旺化工年产1万吨亚磷酸三甲酯和三乙酯生产等项目建设,建成漯河精细化工城,使化工工业成为郾城工业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医药及医疗器械。以方汇药业、和禾工贸、莲花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中美郑澳年产6亿只一次性医疗器械生产、方汇药业生物制药及年产10亿只自毁式注射器医疗器械生产、和禾工贸胶原基仿生骨基质生产、莲花集团医疗器械生产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成为全省重要的医药、医疗器械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

第三节  建筑建材业

突出抓好大河型材、江山建材等企业新建项目的全面达产,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豪华特种门等高附加值产品和面向城乡的中、低档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年产20万吨PVC型材生产能力,年产10万镗豪华特种门生产能力,打造中原有影响力的建材生产基地。

第四节  机械制造业

围绕中国食品名城,整合现有力量,推动双星机械、中原轧辊、苹乐机械、汇丰粮机等企业,提档升级、扩规增效,着力引进一批国内、省内知名食品机械制造加工项目,与我区食品加工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包装机械,进一步丰富食品名城内涵。重点实施苹乐集团年产1000套面粉成套设备、中原轧辊年产1600台面粉机(磨粉机)及配套系列轧辊等项目。

第五节  制衣制鞋业

鼓励斯恩特服饰、漯颖鞋业等企业靠大联大,强强联合,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生产工艺和产品研发创新,招引国内、省内大型服装鞋帽、制衣企业,膨胀总量、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培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拉长变粗制衣制鞋产业链条。力争到2015年新增全省知名品牌1—3个,形成技术含量较高、品牌影响较大、产品效益较好的竞争新优势。

第六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立足郾城实际,重点在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全力支持迪姆生物科技、新汇生物科技、爱农肥业等企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河南金恒科技有限公司大气压力发电,隆兴养殖、金栏养殖沼气发电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4亿度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第七节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突出产城互动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节约集约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按照产业定位,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增强集聚区的带动能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区。“十二五”期间,淞江产业集聚区要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科学梳理产业板块,细化园区分布功能,开发建设园中园、特色园,形成一区四园(现代服务产业园、新特包装产业园、食品加工产业园、仓储物流产业园)的发展格局,争创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漯西工业集聚区要加快供水、供电、办公、通信、排水、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园区发展详规,争取北京朝阳化工集团、张家港爱华集团等企业早日入驻。到“十二五”末,全区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实现年销售收入35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80%以上。

第四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提升三产发展水平

围绕建设全省有影响的商贸物流示范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方向,以繁荣现代商贸业和加快物流业发展为重点,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三产发展水平。“十二五”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30%。

第一节  加快商贸物流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豫南陆路口岸的综合辐射功能,整合区内各类物流资源,拓展物流覆盖领域和地域,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的联系,吸引各类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立代办机构,大力发展物流储运、连锁配送,引导项目集中入驻,集聚发展,开工建设双汇物流基地、通达、爱华、邮政等物流项目。“十二五”末,仓储物流专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新入驻仓储物流企业50家以上,加快构筑连接郑州、辐射周边省份、面向沿海地区的仓储物流聚集圈。

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依托中国(漯河)国际食品城,打造大型食品批发交易集散地,形成辐射一方、带动周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食品批发交易中心。加快漯河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为光明路市场整体搬迁提供有效载体,推动双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漯河钢材交易市场建设,对建材批发市场、永安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天泰大厦、永安商厦,推进小王庄果品批发市场、商桥靳庄粮食交易市场、裴城三丁木材交易市场建设,促使其扩张规模、提升层次,提高竞争力和辐射力。培育壮大舟山路古玩市场。建设一批集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为一体的4S店。形成以农副产品、建材、旧货、机电、汽车交易等为主,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周边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加快丹尼斯商厦、黄河商城建设,培育引导消费热点,建设城乡一体、功能配套的商业市场体系,构建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新格局。进一步繁荣以泰山路“时代公馆”为中心的名烟名酒、高档水果,名牌服饰;以黄河广场为中心的服装、鞋帽、日用、通讯、电信服务;以钟楼广场为中心的建筑建材、家装厨卫、灯具;以未来的井冈山路步行街为中心的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四个商业圈。

第二节  商务会展业

加快漯河迎宾馆、福朋喜来登、金土地五星级大酒店等高档宾馆、酒店的建设进度,全面提升我区商务接待层次和水平。以科教文化艺术中心为依托,以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房地产交易会、汽车博览会、糖酒交易会等大型商贸和节会活动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和兴办档次高、影响大的论坛、会议。以文化产业为纽带,创建和承接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娱乐、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会、展、节、赛、演”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会展业的关联效应和溢出效益,促进会展与旅游文化、餐饮住宿等产业的互动,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第三节  休闲娱乐业

整合资源、拓展领域,大力培育特色店、特色街,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打造“一廊”(东至黄河路大桥、西至香陈湾游乐园的东西城区黄金长廊);建成“一区”(以海河路、辽河路、泰山路、舟山路,两纵两横“井”字形框架为依托的餐饮休闲娱乐区);形成“一带”,按照强化水轴、集聚中心、分段造景、美化堤岸的思路,完成沙河二、三期景观工程建设,形成独具滨河特色的水上旅游观光带。依托龙城优质鲜桃采摘节、新店草莓采摘节、漯河伊人黑玫瑰庄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第四节  房地产业

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和发展房地产业。完善廉租房制度,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公共廉租房供应量,不断改善中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结合新区建设、沿河开发和旧城改造,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档住宅小区,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依托两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集聚区内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市外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强强联合和实施跨地域开发。“十二五”期间,开发建设大河花园、航民富华住宅小区、嘉业淞江小区、嘉业城市花园、颐景园小区、金地兰乔·圣菲等项目。

第五章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区“西扩北进”步伐,拉大城区框架,完善城区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市区一体、无缝对接,增强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形成城乡贯通、产业互动、环境优美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

构建“一心、一轴、两个复合型组团”为主体的城区空间格局。构建以沙北街道、城关镇为主的城区发展中心;依托沙河一、二、三期景观工程,打造沿河绿色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沿河发展“轴”;实施淞江新区东扩,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建设高档住宅小区、便民生活服务配套与行政办公、商务、居住的“复合型组团”;建设金龙新城,打造高端商务、商业金融、体育运动、生态园林、休闲宜居为一体的“复合型组团”。

第二节  淞江新区东扩和金龙新城建设

充分利用建业集团投资郾城城区综合改造机遇,在淞江路以北、黄山路以东、龙江路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建设集美食城、购物中心、商业街、高档住宅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全面推动淞江新区东扩。依托未来金山路大型体育广场和生态公园,在淞江路以北、京广铁路以东、龙江路以南规划建设入住人口5.5万人、占地5.25平方公里的金龙新城,有重点、分步骤推进区域开发建设。建成郝家台遗址公园、漯河市体育中心,将金龙新城建成完整的生态环境与高效的城市服务相结合的新理念、新形态的现代化新城,突出高端商务、商业金融、体育运动、生态园林、休闲宜居特色,和东伸的淞江新区融为一体,成为郾城北部发展的有效载体。

第三节  城中村改造工程

全力推动前周、董庄、小李庄、大高庄、香陈湾、郭庄、李村、卓村、后郑村、中村、巴山居委会、西街居委会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十二五”未,力争完成全区城市规划区内38个城中村改造任务,最终实现城中村的五个转变:即居民由城中村村民转变为城市市民,土地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管理体制由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经济实体由农村集体经济转变为城市股份制经济,社会形态由农村村落转变为城市社区。改造后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经济和社会文明等与城市全面融合,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第四节  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搞好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漯阜、漯宝铁路电气化改造,石武高铁郾城段和许漯城际铁路、安信快速通道郾城段建设,大修改造107国道。建设解放路大桥,配合市有关部门实施沙河复航工程,建设年吞吐500万吨的漯河港。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破损路,完成巴山路升级改造,实施淞江路西伸、解放路北伸工程。加密公交线网,扩大城乡公交覆盖范围。同时,科学开发城区地下空间,加快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游乐场及人防工程的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十二五”期间,围绕沙河二期、三期景观工程,规划建设凤凰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完成河道改造、建设水上文化乐园、生态植物园、民族风情乐园、岛上拓展训练中心、艺术展览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休闲疗养中心、湿地森林公园等项目。“梦幻沙澧”河流剧场。西至香陈湾东到交通路沙河桥总长约8公里区域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河流夜游新概念,创造出以灯光景观工程为主的超级夜游景观灯光秀表演,把沙河建成展示漯河文脉及中原文化的水上流动舞台。香陈湾田园度假社区。规划建设中国厨房博物院、中华美食厨艺训练基地、中国传统院落社区、中华传统休憩基地、田园汽车营地、中国农耕文明体验基地等,形成田园生活体验度假区。重点实施沙北集中供热工程、沙北污水处理厂、郾城生活垃圾处理厂、井冈山路步行街、龙江路加油加气站建设等项目。

第五节  健全城乡发展机制

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推动城镇交通、供水、供电、电信、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成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居住、子女就学、社会保障问题,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完全享有市民待遇。

第六节  充分激发乡镇活力

鼓励、支持和引导各乡镇立足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推动财政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注重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提供吸纳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不断完善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综合考评体系和竞争激励机制,围绕我市“十好”、“五快”乡镇,打造产业突出、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的活力城镇。“十二五”时期,城关镇改建为办事处,黑龙潭完成撤乡建镇。

第六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科技化、劳务组织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种养结构,促进果蔬花卉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显著提高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突破32亿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其中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增高效农作物生产基地20万亩以上,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以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良田建设为重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建高标准良田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7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3.7亿公斤以上。

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以设施现代化、品种优良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环境友好化为方向,推动畜牧养殖业转型升级。建成漯河日日红禽业孵化基地、双汇集团肉鸡饲养基地,打造全国畜牧强区。到2015年,生猪存栏和出栏增幅分别为11.5%和12%,家禽存栏和出栏增幅分别为8.5%和9%,全区肉蛋奶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

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新型塑料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和高效蔬菜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菜篮子”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增强“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全面实施无公害蔬菜种植标准。全力推动香陈湾市民菜园、龙城蔬菜高效示范园、新店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店伊人黑玫瑰种植示范园、裴城供港蔬菜基地建设,扩大新店香葱种植示范园和新店生姜种植示范园规模,扩大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打造漯河的“西菜园”。“十二五”末,全区新增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

第二节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优势农产品新品种引进、培育、推广力度,大幅提高农产品良种普及率和供种能力。到201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实现更新换代1-2次,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良种全覆盖。着力推广玉米等行距种植,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秸秆还田率。“十二五”末,全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55.54万千瓦以上,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区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体系完备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全面恢复五虎庙灌区常年供水,恢复改善灌区面积5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平原洼地除涝、岗区灌溉、机井灌区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新技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益。加快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分中心建设和多功能乡镇气象站建设,形成覆盖全区的人工增雨服务网。积极扩大高效农业、畜牧养殖等农产品保险范围,全面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到“十二五”末,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重点,拓宽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支持双汇、雨润、雪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利思达、泰丰等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形成以城区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设立扶持资金、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形式,鼓励种养大户、经营能手、技术能人、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商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进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场与工厂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融合,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三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积极鼓励农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花卉园艺和休闲观光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开展农村新增劳动力预备制培训,扩大区域劳务合作,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到“十二五”末,全区转移劳动力总量达到8万人以上,实现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45%以上。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确保农民政策性收益。稳定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涉农价格监测和收费管理,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

第四节  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最迫切、最薄弱、最直接、最需要加强的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园林式乡镇和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改善村容村貌。到“十二五”末,全部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道路800公里,使全区80%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柏油路;新建农村沼气池5000座以上;推广太阳能示范村15个以上。

培育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示范村。集中打造一批规划统一、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农村新型社区,着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硬件设施完善、农民收入高、文明程度高的新农村示范村。到“十二五”末,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示范村达到30个以上。

第七章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努力构建创新型郾城

实施“科教兴郾、人才强区”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到2015年,建成5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漯河市郾城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健全完善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创新优先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食品名城建设人才集聚、生态宜居城区建设人才支撑等重点人才工程,抓好人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努力造就更多的创新型、管理型、实用型人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构建创新载体。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丰富发展自主创新载体,依托重点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和产学研结合等途径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建立创新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体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奖励机制。

第八章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科学发展软实力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郾城发展的强大力量,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挖掘文化底蕴。高度重视许慎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扩大郾城文化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加快对郾城戏曲艺术的挖掘和整理,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沙河调传统剧种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抢救,对龙塔古篆等历史遗迹进行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宣传。

积极发展文体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依托市历史文化广场,“十二五”期间,建成全省一流的区艺术中心、数字图书馆,保持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努力争创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继续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进村、有线电视、宽带入户工程的建设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搜集整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一级机构档案在线归档,二级机构进一步规范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区文体事业发展水平。

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净化社会环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各乡镇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九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形成全区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做强义务教育,做优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幼儿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完善继续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重点办好1—2所高质量的中心幼儿园,以中心幼儿园带动辖区内幼儿园的发展。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幼儿园发展,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着力提高城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到2015年,城乡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

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到“十二五”末,撤并6所农村初中、10所农村小学和所有农村小学教学点,每个乡镇分别建成1—2所寄宿制小学和1所标准化初级中学。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有效解决择校和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到“十二五”末,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初中阶段的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到“十二五”末,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拓宽就业渠道。整合我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以二中专为基础,撤并区教师进修学校和三职专,建成区职业教育中心,完成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条件,培育特色专业品牌,确保专升本成功。

完善继续教育和支持特殊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继续学历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组织建设,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切实改善残疾人教育状况,提高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和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

第二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社区服务和农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推进区人民医院病房楼、区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区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区卫生监督所办公大楼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全面完成裴城、李集、龙城、黑龙潭四个乡镇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和设备配置任务。完成90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实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城市社区卫生首诊制度和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民办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加快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第三节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就业援助,优化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重点做好退役士官、失地农民、下岗职工、高效毕业生安置与就业问题。建立政府培训为主体,专项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为依托,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就业培训体系。加强全民创业工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低保水平,努力增加低收入家庭收入,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十二五”末,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将失地农民全面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医保,到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继续加强扩面征缴工作,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供养和补助标准。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建立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老年公寓。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区老年公寓、郾城社会综合福利服务中心,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加强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服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第四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以依法管理、利益导向为主,宣传教育、优质服务为辅的计生工作新机制,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完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举措,改善人口结构,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不断优化“七保”政策体系,促进出生性别平衡,社会性别平等,人口均衡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市定目标以内,到“十二五”末,全区人口总数控制在53万人以内。

第十章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立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是郾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创优发展环境,促进郾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形式,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开展村庄整理,探索离农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着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建设,完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金融体系。

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政调控功能,着力优化财力分配结构,加大民生事业投入,不断完善和规范财政支付手段,继续推进“乡财区管乡用”改革,完善“村帐乡镇代理”改革,不断规范乡镇、村级财务管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医疗卫生五项体制改革,进一步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职业教育“双十”工程。完善自主创新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建设自主创新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收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城镇化进程。

深化企业改革。围绕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推进重点企业实施战略重组。采取拍卖、出让等形式明晰产权,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资产、人员重组。积极稳妥地推动外贸、商业、物资等流通企业的破产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使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扶持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优势企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持续超常规推进金融发展与服务,积极引进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组织,加强银企对接,推动土地承包、股权、林权等抵押或质押贷款,抓好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充分利用区金鑫担保公司和和丰银行的作用,提高担保融资能力,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帮助雪健公司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逐步达到境内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要求,做好恒达公司的上市培育工作。

第二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和招商方向,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策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省内外知名企业来郾投资。坚持“抓项目就是促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在抓好招商引资和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为长远发展集聚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培育出口创汇企业,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在巩固档发制品、面粉机械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亿康6万吨高档罐头等新产品出口。完善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激活民间投资,培大育强一批民营企业。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协调推进和激励机制,落实重点项目观摩讲评等制度,形成以项目为支撑的大开放大开发局面。

第三节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完善落实优化环境领导责任制,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范围,促进行政效能提速、提质、提效。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完善政风行风评议等群众评价和民主评议长效机制。创新优化环境载体,持续开展效能提升年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造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促进郾城发展环境更优更好。

第十一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控制城区大气、噪声污染,推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吃干榨净”,实施秸秆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应用节水节肥、免耕低毒等农业新技术,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绿色建筑,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普及农村沼气工程,太阳能工程,切实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保护。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以城区绿化、农村绿化和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以道路河渠两旁绿化为框架,农田林网为基础的防护林带及环城防护林带。沿沙河横向展开,规划建设护岸林、城市滨水绿地。沿铁路、公路、城市道路、高压走廊建设城市防护林或城市绿地,建设沙河国家湿地公园。推进以园林式乡镇和绿化示范村为载体的村镇绿化,实现乡镇园林化、村庄森林化的村镇绿化新景观。到2015年,全区新建完善林网面积18.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

第十二章  加强项目储备,培植发展后劲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依托两大园区,五大产业,加强项目谋划,搞好项目布点,以项目的大建设推动全区经济大发展。按照“开工建设一批、续建推进一批、对接争取一批、谋划储备一批、招商引资一批”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生成机制和推进机制。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结合郾城发展实际,抓紧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库存,实施动态更新,以战略促规划,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保投资,强化项目支撑作用。“十二五”时期,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规划实施12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以上。计划完成投资170亿元以上。

第十三章  坚持依法治区,积极推进平安郾城建设

坚持依法治区,扎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增强全区人民的法治意识,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和宗教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建设。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预警应急机制,提高紧急应对能力,加强救灾物资和设备储备,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上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平安郾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