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5日 浏览次数:

 

——2017319日在漯河市郾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徐光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克难攻坚,较好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任务,保证了“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五年来,我们始终致力稳增长调结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2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2倍、2.2倍和1.9倍,经济总量明显扩大。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亿元,完成财政总支出19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5倍、2.8倍和1.7倍,地方财力较快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837元增加到21495元,增长了67.4%,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驻郾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0亿元、贷款余额140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8倍和1.5倍,金融业发展较快。三次产业结构○112.169.718.2调整为10.954.834.3,万元GDP能耗○2下降21.2%,产业发展趋于协调。工业经济稳中提质。“食品、建材、机械”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升级,“健康、精细化工、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壮大,新旺化工有限公司、江山天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裕松源药业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现代服务业稳中趋强。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6个、完成投资65.7亿元,辽河路丹尼斯、东外滩丹尼斯、建业壹号中心、昌建金融大厦等项目竣工运营,郾城包商村镇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相继入驻,“自由战士”品牌享誉全国,“亿峰商贸”跻身全国行业百强。累计新增服务业企业和个体户5600多家,基本形成了品牌商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四大板块。2016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1.9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农业发展稳中调优。新建高产示范方18个,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耕地的92%,成为全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区、全省小农水○3重点县建设优秀区。新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7家、家庭农场50家,连年位居全省畜牧业“十强”。全国农业现场会、全省林业生态现场会先后在我区召开。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郾城综合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对外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区、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等4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五年来,我们始终致力抓开放扩投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投资环境更加宽松。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工商登记、财税体制等领域改革,建立了政府权责清单○4,精简了56%的行政审批事项,为实体经济减免税费2.4亿元,为重点项目争取用地指标6400亩,促成银企对接资金59.8亿元,郾城对外合作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产业载体不断完善。淞江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由4.4平方公里扩至11.2平方公里,成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百亿产业集群30强。漯西工业集聚区发展框架初步形成。特色商业区入驻企业77家。精准招商成果丰硕。紧盯能够支撑一方、带动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编制产业图谱,组建专业机构,成功引进了美国方达公司、丹麦威鲁克斯公司以及宝岛集团、泰格医药公司等国内外500强、行业百强企业21家,新签约超亿元项目46个。累计引进市外资金184.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4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2.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2%20%17%。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做强淞投公司,成立发投、农投、龙投等投融资平台,为公益类项目融资32亿元。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土地摘牌周转贷”○5、工业用地和“两改”○6项目遗留问题解决办法,有效化解了一批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保证了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亿通新能源汽车、义乌国际商贸城、建业智慧港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等产业园区初具形象。累计新开工超亿元项目37个,建成超亿元项目25个、完成投资220亿元,为郾城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备足了后劲。

五年来,我们始终致力强基础提品位,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交通更加顺畅。新改建了辽河西路、海河西路、黄河西路等30多条市政道路、27座街头游园、100多条背街小巷,有力配合了107国道改造、解放路沙河桥、太白山路沙河桥等市政工程顺利实施。打通了黄山北路、解放北路、太白山北路等全市关注的“断头路”,改造提升了黄河广场、钟楼广场,赢得了广大市民普遍好评。其中,黄山路贯通工程被评为全市“群众最满意的民生实事”特等奖。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政府最大的褒奖!城市管理日趋完善。打响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棚改攻坚战,启动了五里庙四村、小李庄、南街等16个“两改”项目,征收房屋204万平方米,开工安置房103万平方米,滨河颐景园、MOCO新世界、建业壹号城邦、嘉业城市花园等高档小区相继建成。特别是占地1200多亩、动迁2000多户的五里庙四村改造项目,征地工作大头落地,综合开发即将启动,将逐步成为宜居宜业、高端时尚的现代化新城区。“两城同创”深入推进,规范了黄河广场夜市、昆仑路夜市,取缔了邙山路、辽河路等马路市场,建成了沟张农贸市场、昆仑路农贸市场两个精品市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暗访。城区400万平方米主次干道机扫率超过90%2400多户“七小”门店达标率达到95%。长期无人管理的312个老旧小区得以整治提升,受益群众9万多人,一批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难题得到解决。镇容村貌明显改观。孟庙镇等3个镇总体规划完成编制,道路、电力、环卫等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建成农村公路207公里、桥梁7座,解决了13.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6200多户,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112个村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孟庙镇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经济强镇”试点镇,龙城镇、新店镇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深入实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资近2亿元,购置大型环保设备63台,硬化平交路口○74万多平方米,取缔和清理污染企业、违规养殖场、废品收购站542家。秸秆禁烧、燃煤散烧管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等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2016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了40天,颍河断面水质结束了“零达标”的历史,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五年来,我们始终致力补短板保稳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区民生支出61.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2倍,80%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保证了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民生项目顺利实施。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再核实”,实行到村到户结对帮扶。整合政策资金集中投向贫困人口,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扶贫项目,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6年,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部完成,1216名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低保、五保、新农合实现城乡全覆盖,70岁以上老人全部免除了新农合参保费,80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全面落实。企业退休养老、优待抚恤、大病救助等标准逐年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有序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建成养老机构14所。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放创业贷款3亿多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承办的55件市定民生实事、50件区定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标准建成了区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许洼小学,改扩建中小学51所、幼儿园45所。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区人民医院病房楼建成投用,区中医院病房楼即将竣工,新建镇卫生院病房楼5栋,改扩建村卫生室157个。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区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政领导接访、“四门处访”、限时结案等制度有效落实,一批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在郾城召开。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留守人员关爱工作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高。质监、消防、应急、供销、气象、通讯、侨务、残联、人民防空、对外接待、爱国卫生、史志档案、民族宗教、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创造了新的业绩。

五年来,我们始终致力正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深化作风建设,“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政风行风明显好转。2016年,全区“三公”经费○82011年下降了35%。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38件、政协委员提案557件,代表和委员普遍满意。切实强化担当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及时制定政策、出台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困难,使其尽快走出困境,实现健康发展。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了“项目化管理机制”○9,推动了重点任务全面突破,带动了全局工作整体提升。在国务院大督查中,我区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通报嘉奖。严格落实“两个责任”○10,积极推进“阳光三权”体系○11建设,不断深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历年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全面审计,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凝聚力,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我们要加快郾城发展:

——必须始终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凝神聚力搞建设,一年接着一年干,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实现了全区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懈怠,就一定能够开辟新天地、实现新作为。

——必须始终不忘初心,一心为民谋福利。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相统一,将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努力让群众活出高质量、挺起精气神,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就能激发和凝聚全区上下的力量,就一定能够把郾城的事情办好。

——必须始终敢于担当,一往无前破难题。敢于担当是一种无私的政治品格,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五年来,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各级干部迎难而上,敢于亮剑,敢于啃硬骨头,在攻坚破难中实现了工作上的新突破、新跨越。实践证明,无论困难多大、任务多重,只要我们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下定攻坚破难的决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

——必须始终务实重干,一以贯之抓落实。实干兴业,空谈误事。五年来,我们紧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用实干凝聚人心,靠实干激发斗志,以实干推动落实。实践证明,一切机遇,只有实干才能抓住;一切难题,只有实干才能解决;一切愿景,只有实干才能实现。只要我们始终奉行苦拼实干的理念,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就一定能够赢得主动,开创美好的未来!

各位代表,成绩令人欣慰,发展振奋人心。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干群和衷共济、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驻郾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郾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先进产能比重偏低,支撑力强、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龙头型企业不多,房地产等一次性税源占比较大,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二是发展制约因素依然较多。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环境约束更加严格,两个集聚区配套功能尚不完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部分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历史遗留问题与社会新生矛盾交织叠加,社会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城乡建设管理相对滞后。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乡“两违”○12整治力度不够,区、镇、村(居)环卫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城乡管理不够精细,农村环卫设施薄弱,部分地方“脏乱差”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民生改善还有短板。“三农”工作仍需加强,距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些群众期待的事情还没有办好,留守人员、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不够到位,城区停车难、学校“大班额”、群众看病贵、食品安全不放心、环保治理欠账多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五是干部作风仍需改进。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服务不优、作风不实,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项目施工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郾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区四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13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14战略布局,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15,紧扣“一区两城一中心”○16发展定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打好“四张牌”○17,坚持“六大攻坚”○18总抓手,着力推进“四区一基地”建设,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千方百计惠民生、优生态、促共享,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实力、魅力、和谐、幸福”郾城建设新局面。

围绕这一思路,立足郾城实际,今后五年要致力实现“五大提升”,基本建成“四区一基地”。

致力实现“五大提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社会综合排序位居全省前列,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淞江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到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二是开放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投资环境更加宽松,市场环境更加有序,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保障全面加强。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三是城乡功能明显提升。加强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依托主城区辐射带动卫星镇融入发展、重点镇错位发展,打造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确保城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四是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土壤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沙河、颍河水质明显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五是群众福祉明显提升。民生投入逐年递增,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学校“大班额”现象明显缓解,医疗、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安全生产、食药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更加有力,便民服务、矛盾调处等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高。

基本建成“四区一基地”:一是健康产业示范区。以大健康产业园为核心,形成医药产业为主导,保健化妆、养生食品、养老服务为辅助的产业格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成全省知名的健康产业基地和全市一流的养老产业基地。二是商贸物流示范区。以特色商业区为平台,形成电子商务、品牌商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五个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全市消费的品牌商贸集聚地、辐射豫中南的电商物流核心区。三是生态宜居示范区。围绕“中原水城、生态绿城”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富有历史底蕴、兼具时尚气息的城市地标、精品街区和特色小镇。重点要打造城北新地标,以五里庙四村区域为中心,建成高端时尚的现代都市新板块;打造城南新门户,以井冈山路沿河区域为中心,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古城风情商业街和沿河宜居风光带;打造环城水系景观带,实施幸福渠沿线、凤凰岛等区域综合提升,逐步树立“水韵古风、厚重郾城”的新形象。四是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四优四化”○19为方向,提升16万亩高标准粮田、绿色养殖等特色品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沿河生态农业、沿路景观农业、沿城都市农业的发展格局。五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载体,引进一批清洁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项目,形成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绿色燃料研发、锂电池再生利用、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达到年产15万台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力争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成为全省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各位代表!未来的五年,一定是郾城大有作为、蓬勃发展的五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五年后,一个经济发展更加稳健、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郾城,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三、2017年工作任务

2017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履新之年。根据区委四届三次全会部署,2017年的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达到上级规定要求。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开放招商,增强发展新动能

强力实施招大引强。突出精准招商,瞄准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金融电商等新兴领域,结合食品、机械、建材等优势产业,完善招商图谱,全力招大引强,促进产业集聚。鼓励以商招商,加强引导扶持,推动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大力发展“回归经济○21、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坚持定责招商,分解任务到人,定期考核排序,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新签约超亿元项目18个以上,实际利用省市外资金稳步增长。

持续提升载体平台。以晋位升级为目标,启动淞江产业集聚区水系建设,建成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幸福渠、七支渠美化亮化工程,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确保湛江路、嫩江路等8条道路竣工通车,新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加快漯西工业集聚区与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太平洋集团战略合作,启动纬三路东伸和纬二路建设,确保经四路南伸竣工通车,集中供热工程按期建成,新引进超亿元精细化工项目5个以上。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引进金融保险、电商物流、品牌商贸等高端服务业项目,确保入驻服务业企业突破200家。

全面优化投资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商事制度○22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产业集聚区与镇办管理套合,形成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做强淞投公司、发投公司、农投公司等投融资平台,抓好土地整理和增减挂钩工作,提高生产要素保障水平。深入开展项目建设环境整治,依法严惩“封门堵路、吃拿卡要”等行为,优化企业周边环境,全力护航项目建设。健全重大项目领导分包、全程代办和述职观摩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新开工、新投产项目均达到30个以上,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

(二)提高工业质效,打造竞争新优势

培育领军企业。以“工业1351工程”○23为重点,实施育大育强领军型龙头企业行动计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引导新旺化工有限公司、裕松源药业有限公司、大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快速壮大,支持江山天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争创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鼓励莲花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天龙化工有限公司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4家以上,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

做大新兴产业。依托大健康产业园,引进配套项目,培育关联产业,推进裕松源药业有限公司与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建成启福医药科技园,提高健康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依托亿通、天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形成规模支撑,加速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框架。依托漯西工业集聚区,引进一批安全环保、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项目,力争安鹏环保科技、世诚生物等项目落地开工,天壕生物质发电、禘旺高分子等项目建成投产,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

做优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培育品牌为重点,引导小帅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亿康工贸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迈向高端,提高绿色型、功能型、营养型产能比重;鼓励重泰建材有限公司、江山天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建材企业加快发展,改进研发和产销模式,推广生态型、节能型、精品型工艺产品;支持双星漯河中原机械有限公司、中原轧辊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服务业支撑,培育发展新亮点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特色商业区为核心,优化商圈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抓好恒润城市广场、建业智慧港、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专业化、差异化、时尚化的商业街区。发挥豫南陆路口岸物流有限公司引领作用,加快烟草物流、邮政物流等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全国知名的快递企业,巩固和扩大现代物流集聚优势。

着重发展金融保险业。深入实施“3516”投融资促进计划○24,依托昌建金融商厦、建业壹号中心、工商联大厦等商务楼宇,大力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力争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入驻郾城。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型业务,努力打造全市金融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完善扶持引导政策,打造专业电商平台,引导“义乌购、自由战士、亿峰商贸”等品牌电商集聚发展,鼓励传统企业与电商服务企业加强合作。依托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漯河技师学院等院校资源,打造实践培训基地,培育电商人才队伍,加快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建设网络经济强区。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区文化艺术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等资源,培育发展精品书画、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特色文化产业。加快龙江生态城文化园、凤凰岛等工程建设,挖掘郝家台遗址、彼岸寺碑、化身台兴国寺、裴城传统村落等文化历史资源,优化提升幸福乡村游“1号线”○25,打造一批彰显郾城特色的旅游品牌。

(四)夯实农业基础,激发“三农”新活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比例,大力发展“三品一标”○26农产品。加快发展精品农业,鼓励果蔬采摘、农事体验、餐饮休闲等业态互动发展,连片构建郾襄路、许泌路、坡大线、107国道等现代农业示范带,新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处。积极发展生态养殖,抓好动物疫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巩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和“全省畜牧强区”地位。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以16万亩高标准粮田为重点,提高“五网”○27建设水平,统筹推进小农水、小颍河治理等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亿公斤以上。实施农田“井电配套”工程,力争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100%,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8战略,推广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现代技术,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依法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29,完成确权颁证工作,放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涉农政策监管,强化就业创业扶持,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五)提高宜居品位,树立郾城新形象

完善城乡设施功能。全力配合许信高速、107国道西迁等重点工程,启动新北环、井冈山路沙河桥、解放路和太白山路贯通工程,打通泰山路、交通路、岷江路等断头路,统筹建设街头游园等配套设施。创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区,加大卫星镇、重点镇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太行山北路等镇区道路,不断完善镇区服务功能,力争行政村全部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

稳妥推进城区“两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根本,加快滨河建筑景观带、龙江生态城、特色商业街区等区域开发建设,采取拆除重建、综合整治、拆整结合的方式,加快旧城改造升级。启动五里庙区域的综合开发,确保新建商住楼盘20万平方米、安置房30万平方米。推进郭庄、祁山路镇中区域等9个“两改”项目房屋征收,启动小李庄、巴山路、南街一期、淞江新城等项目安置房建设,确保小高庄、李盘庄项目实现居民回迁,同步完善学校、广场、绿地等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安置房66万平方米。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深化“两城同创”,加强老旧小区治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努力打造全市首善之区。铁腕整治“两违”行为,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全天候的监管、强有力的措施,从重打击损害公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坚决遏制“两违”蔓延势头。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深化“小散乱差”企业、扬尘治理、燃煤管控、禁燃禁放等领域专项整治,建设区级空气质量监测站,不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全面打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取缔沙河网箱养殖,提升沿岸沿渠景观,治理城区黑臭水体,不断改善生态质量。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确保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03天以上,颍河等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努力让郾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六)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民生新改善

加强扶贫和创业扶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突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扎实开展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和特殊救助,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精准脱贫1000人以上。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帮扶下岗失业群体妥善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大力培育税源经济,打造综合治税平台,强化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社保征管体制改革,实施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不断扩大基本险种覆盖范围。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重度残疾人的扶持和救助,深化对留守人员的关爱和管护,不断改善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质量。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加快建设养老产业园,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努力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新建2所可容纳近7000名学生的城区学校,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8所。实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支持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升本”,加快建设技师学院新校区,争创全省职业教育强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化城区公立医院、计生服务管理等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按照“六有”标准提升基层文化站所,支持文学、曲艺、手工艺等民间艺术发展,争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食粮”。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食药安全监管,启动淞江产业集聚区一级消防站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健全便民服务体系。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推行依法逐级走访制度,大力化解信访积案,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平安郾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高。同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等群团工作,做好监察、统计、质监、消防、气象、通讯、侨务、对外接待、爱国卫生、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和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的一年,区政府将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1、投资4.2亿元,新建区第五实验小学和第五实验中学,建成城关镇中操场,改造5所农村学校。2、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00万元,辐射带动创业及再就业1万人以上。3、投资1.3亿元,确保区中医院病房楼竣工投用,完成精神病医院门诊楼主体工程,建成2个贫困村卫生室,实施一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投资16.8亿元,新建“两改”项目安置房6700套以上,改造一批老旧楼院和农村危房。5、投资4560万元,改造黄河西路、纬九路和纬十路,提升城区背街小巷,新建农村公路30公里,改造冉新路幸福渠桥。6、投资1.4亿元,实施“井井通电”工程,确保全区9400多眼机井全部通电,建设高产稳产田9000亩,补贴新购农机具350台(套)以上。7、投资6170万元,实施商桥镇、孟庙镇、裴城镇、李集镇“美丽乡村”项目,建成3个贫困村自来水通户工程。8、投资1560万元,新建1所敬老院,对公益性敬老院进行修缮提升。9、投资1600万元,治理柳支河、七支渠等黑臭水体,建成6个村级“污水处理和垃圾中转”试点。10、投资5000万元,设置电动汽车充电桩300个,建设“孟庙至商桥、龙城至裴城”供气管道40公里,实现全区天燃气管网“镇镇通”。以上“10件实事”,我们将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坚决向全区人民兑现承诺!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发展的重任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将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为民服务的本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科学理政,打造创新型政府。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自觉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新理念指导实践、引领发展。不断解放思想,积极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机制来破解难题、突破困局、加快发展。强化争先进位意识,跳出郾城看郾城,在大环境、大格局中学先进、找差距、图赶超,不断提高推动创新发展的能力,努力在产业转型、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二、为民执政,打造服务型政府。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多到条件差、困难多的地方访贫问苦,多到矛盾突出、情况复杂的地方解决问题。始终把人民的意愿摆在首位,扎实推进以“放管服”○30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清理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少受累。始终把为民的责任扛到肩上,集中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三、高效施政,打造担当型政府。增强实干意识,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逐级传导压力,层层传递动力,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承诺的事项坚决兑现。强化攻坚意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健全问效问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不仅要严厉整治懒政怠政,更要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担当,让敢担当、善作为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

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型政府。严格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行使职权,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程序,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及时回应各类社情民意。推进“阳光三权”体系建设,进一步明晰权责、优化流程、强化监督,全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打造阳光郾城。

五、从严治政,打造勤廉型政府。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深入贯彻“两准则、四条例”○31,落实“一岗双责”,完善惩防体系,推进行政监察和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强土地出让、政府投融资、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厉行勤俭节约,珍惜民资民力,加快公务用车平台建设,强化财政预决算的刚性约束,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品行修养,涵养廉洁家风,牢固树立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形势催人奋进,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凝心聚力,敢于担当,攻坚破难,锐意进取,奋力开创“四区一基地”建设新局面,谱写“实力、魅力、和谐、幸福”郾城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名 词 注 释

1三次产业结构:即一、二、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2万元GDP能耗:即创造1万元GDP所耗费的综合能源消费量。

3小农水: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4政府权责清单:即规范政府工作运行流程,把每项权力的行使细化到条、落实到款,实现权责一一对应。

5“土地摘牌周转贷”:即区政府为助推项目建设推出的创新性措施,旨在减少项目因土地摘牌而造成短期的大量资金占用。

6“两改”:即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

7平交路口:即2条及以上道路平面交叉区域。

8“三公”经费:即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购置运行及公务招待费。

9“项目化管理机制”:即对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明确时限,节点推进。

10“两个责任”: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11“阳光三权”体系:即我区探索建立的以“厘权”、“履权”和“监权”为主要内容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

12“两违”:即违法建设、违法占地。

13“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总体布局。

14“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战略布局。

15“五大发展理念”: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6 “一区两城一中心”:即全省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是全市确定的战略发展定位。

17“四张牌”: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时提出的总要求。

18“六大攻坚”:即招引重大项目、工业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这是全市七次党代会确立的重要抓手。

19“四优四化”:即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

2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中央经济工作会确立的主线,主要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21“回归经济”:即在外创业人士返乡创业。

22商事制度:即对市场主体准入、交易和退出等市场活动的制度。

23“工业1351工程”:即全市重点培育和扶持的10家市直企业、30家重点企业、50家中小企业、100家小微企业。

243516”投融资促进计划:即利用3年时间,组建5个政府投融资平台,打造一流的政府投融资团队,为郾城建设融资60亿以上。

25幸福乡村游“1号线”:即整合我区聚博文化园、孔沈邓耕读园、伊人黑玫瑰庄园等旅游景点,开通的周末旅游免费直通车线路。

26“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7“五网”:即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电网。

28“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即通过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能,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

29“三权分置”:即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土地经营权人。

30“放管服”:“放”即简政放权,“管”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即优化对人民群众的服务。

31“两准则、四条例”:即《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和《巡视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