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漯河市郾城区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7日 浏览次数:

 

——2021426日在漯河市郾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漯河市郾城区财政局局长  李志华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困难和挑战,全区财政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指导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全面保障“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任务,全区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202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93948万元,同比增长20.1%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完成68869万元,同比增长3.1%,其中:全区税收收入完成44287万元,同比增长1.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4.3%;非税收入完成24582万元,同比增长6.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5.7%

2)上级补助收入。2020年上级补助收入187651万元,比上年增加32822万元,其中:返还性补助收入7111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56807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3733万元。

3)债券转贷收入。2020年一般债券转贷收入20770万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10300万元,再融资置换一般债券10470万元。

4)调入资金。从稳定调节基金调入9732万元,从政府性基金调入21000万元。

5)上解上级支出冲减财力收入。2020年上解上级支出冲减财力收入14074万元,其中:体制上解1782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59万元,“两税”征管和税务部门、食品安全监督和烈士陵园等部门经费上划固定上解1438万元,省级增量分成和地税增量上解5607万元,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上解846万元,监委留置管理中心和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建设上解1000万元,空气和水质量生态补偿金、国债和外贷、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秸杆焚烧、创文创卫、厨房“两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建设用地、扣减2020年班主任津贴和教龄津贴等其他专项上解3342万元。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202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实际完成292188万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1709万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0479万元。

主要支出项目: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946万元,增长13.7%;公共安全支出6763万元,增长22.4%;教育支出51899万元,增长12.0%;科学技术支出7074万元,增长9.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10万元,增长5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850万元,增长12.1%;卫生健康支出28507万元,增长1.5%;节能环保支出7761万元,增长94.1%;城乡社区支出17036万元,下降32.7%;农林水支出35511万元,增长43.6%;交通运输支出11864万元,增长19.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3451万元,增长138%;商业服务支出564万元,增长55.8%;住房保障支出17117万元,增长231%;债务付息支出1928万元,增长12.1%

3、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20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93948万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92188万元,全年收支预算结余1760万元,结余资金补充稳定调节基金。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2020年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实际完成196208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5995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1624万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75900万元,上年结余28732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2020年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实际完成196041万元,其中:用于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8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万元;城乡社区支出104091万元;农林水支出18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4万元;其他支出55382万元;债务付息支出2897万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的支出9107万元;上级上解支出82万元;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券还本支出3148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1000万元。

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2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196208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96041万元,年终累计结余167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2020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21.5万元(全部是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0万元,年终累计结余21.5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20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52231万元,年末支出总计4860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41426万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0342万元,支出9115万元,年末收支结余1227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1127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9360万元,支出29908万元,年末收支结余-54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350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2529万元,支出9585万元,年末收支结余2944万元,年末滚存结余27925万元。

以上财政收支为初步汇总数据,在决算编制中可能还会有变化调整,待上级决算批复后再报区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2020年财政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年来,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区四届人大次会议决议,凝心聚力、直面挑战、主动作为,圆满完成各项财政重点工作任务。

(一)强收入压支出,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加强征收管理。在新冠疫情和减税降费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财税部门积极健全税收征收和税源培育机制,强力推进综合治税专项治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大限度对冲减收带来的负面影响。2020年我区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43亿元,成为全市税收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县区。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政策研究,把握国家和省市补助资金支持方向,积极争取各类财政资金,2020年争取上级各类资金31.60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18.77亿元,同比增长21.2%;争取政府债券资金9.67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在全市六区两县中排名第一。三是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牢固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全年“三公”经费、差旅、会议培训经费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20%严格实施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审核制度,全年完成政府采购702批次,预算采购金额7817万元,实际采购金额7036万元,节约资金781万元,节约率10.0%;全年评审项目85个,送审金额6.19亿元,审定金额5.53亿元,节约资金6594万元,核减率10.7%四是积极盘活财政存量。开展存量资金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收缴并盘活各类存量资金1.4亿元,有力缓解财政短收缺口,避免了资金沉淀闲置。

(二)兜底线促稳定,“六稳”“六保”有效落实。一是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支出。强化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开辟防控资金拨付“紧急通道”、政府采购“绿色通道”,多方筹措疫情防控资金4020万元,用于新冠疫情设备和防控物资采购、重症病区和发热门诊改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P2实验室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等支出。二是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做足工资预算,在人行开设工资专项账户,每月足额调度现金6000万元,确保专款专用保障工资及各项社保费及时发放;统筹特殊转移支付和抗疫特别国债专项资金2.39亿元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区级配套需求,确保各项补贴和人员增资直达到人到户到企。三是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稳就业。安排普惠金融、企业贴息奖励、技术改造和“退二进三”等专项资金4341万元,协调金融贷款9.8亿元,支持重点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落实社保费阶段性免、减、缓、返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为479家企业免征社保费用3832万元,减税降费超过2亿元,切实缓解企业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难等突出矛盾。同时统筹安排2217万元,重点支持发放各类公益性岗位补贴、失业保险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就业创业补助,新增城镇就业1万多人,“零就业家庭”长期动态清零。

(三)补短板强弱项,民生福祉显著改善。一是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严格落实财政扶贫投入政策,安排地方财政扶贫资金827.21万元,统筹各类财政扶贫资金2828.21万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实财力保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筹措资金7700万元,支持“厕所革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和 “两改一替”等工作开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严格在法定债务限额内进行政府债券融资,严格执行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强化政府债务风险排查预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评定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2020年政府债务综合债务率属于“绿色”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筹措资金5.2亿元,支持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面落实,6所校建工程有序推进,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等办学质量有效提升。三是支持乡村振兴。筹措资金3.6亿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推进高标准良田、人居环境整治、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非洲猪瘟防控等重点项目支出。四是支持城区建设。筹措资金2.9亿元,围绕“四城同建”,深入推进百城提质和城市“双修”工作,加大城区市政、集中供热管网、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区功能、环境、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为漯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力量。五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科学谋划,围绕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电商物流、园区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卫生、棚户区改造等支持重点,成功申报政府债券资金8.62亿元,破解了项目资金需求瓶颈。

    (四)抓改革提效能,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一是深化预算改革。严格按照《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的要求,强化政府预算统筹,完善“四本”政府预算体系,科学编制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加大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建立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加大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提高财政管理和资金使用透明度。二是牢固树立依法理财观念。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严格执行区人大批准的预算,落实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及时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大额支出和预算调整,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三是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中央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管理,对直达资金分解下达、资金支付、惠企利民补贴发放等情况实行全覆盖、全过程、动态化监控,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严格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有偿使用收入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开展政府资产报告工作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摸清政府家底,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五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加大暂付款清理力度,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财政内控工作,确保财政监督成效。六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改进了机关作风,有力提升了工作执行力。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在全区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我区财政运行情况较好,有力支撑了全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在连续五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2.9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55.9%,一般公共预算争取中央、省、市各项补助从2015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7亿元,增长44%二是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09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45%,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退休职工工资逐年提高,各项民生政策全面落实,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各项事业长足进步。三是支持发展加力增效。通过经营土地、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45亿元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夯实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四是财税改革纵深推进。营改增、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一批改革顺利实施,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2020年财政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经过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预算执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宏观经济形势和减税降费政策影响,财政增收压力加大,稳增长任务重;财政支出刚性需求增加,收支矛盾突出;项目建设规模体量持续扩大,资金保障难度加大,亟需拓展融资渠道;单位绩效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绩效刚性约束作用尚未发挥。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编制好2021年预算,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零基预算,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一般性支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持过紧日子;全力保障“三保”支出,重点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21年全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编制如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64577万元,其中:(1)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000万元,增长6%;(2)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138915万元;(3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3700万元;4)调入资金61760万元。从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760万元,从政府性基金调入60000万元;(5)上解上级支出冲减财力12798万元。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64577万元,其中: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4435万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42万元。1)按功能分类主要支出项目: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881万元;国防支出21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700万元;教育支出5893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6100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0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7301万元;卫生健康支出33508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15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5304万元;农林水支出46175万元;交通运输支出4527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076万元;商业服务支出579万元;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580万元;住房保障支出5487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833万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849万元;债务付息支出2127万元;预备费5000万元。2)按经济分类主要支出项目:工资福利支出96411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24916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41769万元;对社会保障基金补助支出38864万元;资本性支出(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60348万元;债务利息及费用支出2127万元;债券还本支出142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1、政府性基金收入。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124042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1100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375万元,专项债券转贷收入9500万元,上年结余167万元。

2、政府性基金支出。2021年政府性基金总支出124042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安排支出4215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安排支出4375万元,专项债务付息支出4590万元,专项债券项目安排支出950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3425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60000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

2021年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36.5万元,其中:(1)上级提前下达补助收入15万元;(2)上年结转收入21.5万元。2021年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36.5万元,收支平衡,主要用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补助。

(四)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总计55477万元,年末支出总计4960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58422万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0853万元、支出9895万元,年末收支结余95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2084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1585万元、支出29352万元,年末收支结余2233万元,年末滚存结余15734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039万元、支出10361万元,年末收支结余267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30604万元。

四、2021年财政主要工作

为确保2021年收支预算顺利执行,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收入征管,增加财政实力。一是加强财源培植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切实让利于企,减轻企业压力,激发市场活力;开展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计划;大力推进红福化工、天壕新能源主板上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为全区发展培植稳定的后续财源。二是加强组织收入。坚决把组织收入摆在财税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紧盯年度目标,落实财税联动机制,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努力实现收入增长;掌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变化情况,找准关键环节,挖掘税收潜力;加强综合治税力度,紧盯现代服务业、车船税治理、加油站税控平台建设和土地税收,做到应收尽收。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围绕我区重大项目建设,认真研究财政政策的投向和重点,加强上下联动,做实基础工作,积极沟通协调,尽全力争取专项资金和新增债券资金,不断充实地方可用财力。四是做好土地财政文章。做好土地收储,加快推进棚改区块开发,增加土地出让和土地税收收入;加快土地整理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出让,切实提高土地收益对财政的贡献率。

(二)全力保障重点,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优先保障工资发放。树牢长期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继续把“保工资”放在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确保在职人员工资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完善民生投入机制。建立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优先保障国家和省级出台的统一民生政策加强民生政策事前论证评估,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三大攻坚战”等重点领域保障水平,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三是及时化解存量债务。抓实政府存量债务化解工作,多渠道筹集化债资金,确保按期还本付息。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持“三农”财政投入只增不减,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综合产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以农村道路、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为重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三农”保险等惠农民生政策。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五是支持提升城市品质。保障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市政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提升、环境卫生等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三)深化财政改革,着力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一是强化零基预算管理。聚焦预算分配固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以零为基点安排预算,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建立“能增能减、有保有压、能上能下”的预算安排机制。严格新增支出政策评估论证,防止支出范围无序扩大,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兜牢“三保”底线。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严格事前绩效评估,完善绩效目标管理,扎实开展绩效监控和评价工作,深化财政、审计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真正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使宝贵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三是调整完善镇(办)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优化区对镇(办)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合理划分区和镇(办)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制定税收分成比例和奖惩办法,调动镇(办)税收征管和税源建设积极性。是推进国有企业(平台)市场化转型升级。加大对国有企业资产、资源、资金及资本的注入,规范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管理程序,提升国企项目承载和发展能力,让国有企业充分参与到我区发展建设中来,支持国企市场化融资运作,打破社会经济发展资金瓶颈。是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格在政府债务限额内举借新增债务,加强全口径政府债务的统计、分析和监测,分类做细做实偿还计划,释放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国库集中支付、投资评审、政府采购等业务制度和流程建设,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使用。加大盘活存量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时进行预决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直达资金监管,完善中央直达资金预算分解-下达-支付全闭环监控管理机制,确保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四)推动作风建设,全面增强财政服务效能。

全面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培养财政干部七种能力,不断提高八项本领”,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在全区财政系统形成强大正能量。牢固树立政治意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牢牢守住财政资金安全底线。切实转变作风,在资金拨付、库款调度、项目申报、业务指导等方面,主动为部门和企业排忧解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新的一年,我们将在区委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名词解释

 

1、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3、调入资金:一般情况下是指为平衡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或按照有关规定,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渠道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

4、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指各级财政通过超收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基金的安排使用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5返还性收入指下级政府收到上级政府的返还性收入,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和其他税收返还等。

6、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7、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单位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

8、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利、股息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支出主要用于对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

9、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10、债券转贷收入: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是由中央发行国债,再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而发行的债券。由此获得的资金就是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一般债券转贷收入就是指地方政府获得上级转贷的一般债券资金。

11、专项债券转贷收入:转贷地方政府债券,是由中央发行国债,再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而发行的债券。由此获得的资金就是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专项债券转贷收入就是指地方政府获得上级转贷的专项债券资金。

12、再融资置换债券: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将所欠的一般/专项债务顺利的延后的一种方式,用来缓解地方债务的压力。

13、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用于偿还到期债券还本支出。

14、综合治税:按照“政府组织、财税主办、部门共管、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支撑”的总体规划,通过创新征管方式、征管技术和征管机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有关部门涉税信息,科学分析和管控税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着力构建立体化协税护税网络体系,形成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相关职能部门协税护税、纳税人依法缴税、社会各界支持治税的良好局面。

15、政府采购: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由财政资金向供应商付款的方式,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货物、工程和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的方式主要有公开指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等方式。

16、政府购买服务是指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或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及合同等约定向其支付费用的行为。它是一种契约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具有权责清晰、结果导向、灵活高效等特点。

17、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通过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预(概)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价与审查,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其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核查及追踪问效,是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18、两改一替:煤改电、煤改气、洁净型煤替代。

19、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20189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进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编制管理,改变预算资金分配固化格局,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公车购置及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简称“三公”经费。

21、“零基预算”: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具体指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科学的现代预算编制方法。

22、中央财政直达资金:2020年,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央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免企业房租、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以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

23、“八项本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明确指出干部需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八项本领”。

24、“七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