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5日 浏览次数:

郾政文〔2022〕25号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1年,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法治政府示范市创建为引领,认真贯彻执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和《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查工作规定》,精心组织,深入调研,对照目标明确职责,对照台账狠抓落实,为郾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成功创建河南省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区。现将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履职尽责,压实各级责任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依法治区的根本遵循,将法治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考核、同部署、同推进。一是突出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长期政治任务,作为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区政府常务会议的常设议题、“三会一课”的长期主题和法治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了领导牵头、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抓好关键少数。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职履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纳入全面依法治区考核指标体系。区委书记、区长先后参加宪法宣传、电视采访等法治建设活动10余次,作出法治建设批示、指示9次。三是强化结果运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学法、任前法律知识测试和年终述法制度,定期组织全区干部职工参加法律知识考试,不断检验学法成果。加强法治建设过程监管,圆满完成4轮26个单位和78个村(社区)党组织的常规巡察,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党组织巡察全覆盖,提前完成四届区委巡察目标任务。

二、聚焦发展提效,提升服务质量

深入贯彻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出台《关于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保证了营商环境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发展。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30个区直单位、9个镇办全部接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1400多个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调整政府行政职权34项、取消和承接454项,核准、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企业备案时间由7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工程类项目审批较全省120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限缩短了32个工作日。二是完善信用体系。牢固树立“监管也是服务”理念,制定《信用修复管理办法》,通过提示约谈、公示惩戒,指导953户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对2户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进行信用修复,形成了重信践诺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企业服务。坚持“项目为王”,重点围绕“三个一批”企业,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涉企风险防范、涉企精准法治服务、涉企法治环境监测评估等工作机制,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非公有制企业“法治服务管家”工作体系。从政法部门选聘“法治服务管家”派驻16个非公有制重点企业,累计开展企业公益“法治体检”29场次,法律咨询394人次,调解涉企纠纷229起,涉企公证1765件,得到了企业一致好评。同时,建立了企业破产工作府院联动和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解决企业破产处置工作中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招商引资、税收保障、土地盘活等问题,为义乌商贸城、澳的利、众益达等危困企业找到了化解路径。

三、聚焦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突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重点抓了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区政府重大事项起草部门、合法性审查工作机构联动闭环机制,做到应审尽审。累计审查规范性文件58件,纠正违法和不当文件12件。二是严格落实法律顾问制度。今年以来,法律顾问团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和其他重要会议,深度参与政府决策,为政府出具法律意见书58份,提供法律建议470条,办理涉法事务82件,代理涉诉案件65起,审核文件58件、协议合同42件,参与重大突发事案件调查处理45起。三是健全依法行政机制。坚持区级一般实行“局队合一”体制,镇(街道)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原则,建立健全镇(街道)与上一级相关部门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及协作机制。各镇(街道)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领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四是严格落实执行文明执法。制定《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的意见》,持续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培育了区人社局和区税务局两个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点。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法投诉机制、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保证了行政执法规范合理合法、程序正当。

四、聚焦深化改革,提高司法效能

落实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一是整肃作风。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开展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专项督查,推动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政治督察、执法监督、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等制度落地见效。二是强化执行。积极推进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制定《郾城区切实解决执行难部门协助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加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有力推进了执行难问题解决。三是紧盯大局。完善公益诉讼检察制度,深化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在安全生产、污染防治、耕地保护等关键领域,提请公益诉讼24起,整治了一批顽疾诟病。四是加强衔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公安分局立案13起,检察院立案3起,对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移送而不移送的案件、以罚代刑的,依法追究责任,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同时,公安体制改革、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国家安全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

五、聚焦全民普法,加强宣传教育

坚持“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机制,推动普法宣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发展。一是营造浓厚氛围。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实现阵地化、长效化运作,法治文艺作品征集、“法律七进”、“宪法宣传周”等活动梯次开展,“法治郾城”、“郾城小法”、“微信塔群”等网络服务平台深入民心。特别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成人礼”仪式、法治报告会和组织现场观摩刑事案件庭审等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点赞。二是压实普法责任。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普法责任。围绕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污染防治、耕地保护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政策和法律宣传,以案释法,形成了有效震慑。三是建设法治文化。黄河法治文化广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基地、中小学生法治体验基地、企业法治文化苑、村(社区)法治文化游园等法治文化阵地相继建成,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法制宣传灯箱、法治文化大舞台向镇村延伸。法治文艺作品、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巡回演出。

六、聚焦安全稳定,强化基层法治

一是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有力。通过优化配置法律顾问队伍、公开公示法律顾问信息、督促指导法律顾问履行职责,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提供专业法律意见714条,代理起草或修改法律文书140件次,参与诉讼活动11件次,提供现场法律服务582场次,为村居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144条。二是法治创建亮点凸显。遴选“法律明白人”,强化法律业务培训,成立专业律师宣讲团,保证了每个村“法律明白人”不少于5名。创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0个 、市级16个。新店镇齐罗村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孟庙镇成为“河南省法治乡镇”;孟庙镇西营村、龙塔街道巴山路社区成为“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三是人民调解成效显著。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6个行业专业性调解组织和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分工合理、相互配合、协调有序。已调处矛盾纠纷1534件,调处成功1524件,成功率99%。四是特殊人群管理有力有效。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健全完善了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教育帮扶工作规范、档案管理办法、案卷定期评查制度和信息化核查制度。全区新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80人,完成审前评估154件;下发训诫41人次;安装社区矫正定位终端235人。无脱管漏管现象发生。

一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个别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的能力不足;部分执法人员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不断改进。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树牢法治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法治教育,促进领导干部积极树立依法治国的思维与理念,运用法治方式维护社会发展与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进一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为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坚持区级一般实行“局队合一”体制,镇(街道)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原则,建立健全镇(街道)与上一级相关部门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及协作机制。

三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法制工作队伍,不断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的培训,提升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保障政府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四是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八五”普法实施纲要,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积极推动普法宣传工作创新。努力打造法治文化宣传品牌,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作用,加强普法网站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郾城。

 

 

               2022年3月5日

 

 

附件: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