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郾城区人民政府 作者:网络公开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0日 浏览次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3月20日在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余 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两年来政府工作回顾

区划调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区一届人民政府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全市经济强区的奋斗目标,团结进取,务实重干,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端。2006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3.9亿元,较区划初增长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38万元,较区划初增加2561万元,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3亿元,相当于区划初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4元,比区划初增加1072元。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企业抓扩张,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家,较区划初增加15家。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乐天澳的利集团荣获“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饮料行业十强企业”称号,雪健公司被纳入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行列,恒达、金星、万千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规模快速扩张。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0.9亿元,比区划初增长近1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4.8亿元,较区划初增长60%,全区工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二)项目抓投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先后促成了世界500强的韩国乐天集团、全国500强的湖北宜化集团、大连实德集团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落户郾城,两年完成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59个,总投资46.66亿元,已完成投资22.6亿元;有17个项目被纳入市定重点,完成投资12.46亿元。两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9.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206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806万美元。

(三)城乡抓统筹,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城镇化率达到37.5%。立足打造漯河宜居新区的发展定位,开工建设了22个花园式住宅小区,对4条城区道路进行了整修改造,沿街整治顺利完成,城中村改造稳步实施,铺设供气管道32公里、开挖排水沟80公里,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复核验收。9个乡镇全部建成了客运站,44个行政村建立了招手站,覆盖全区的公路客运网基本形成。两年投资1.8亿元,完成农村路桥建设项目135个,总里程139.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四)农业抓特色,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实行了农业税全免,落实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两年共争取涉农项目37个,落实资金7611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深入实施,2005、2006年度10万亩连片开发任务高标准完成,省、市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先后在我区召开。粮食生产再创新高,2006年总产达3.02亿公斤。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18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2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7万亩。2006年生猪饲养量112.8万头,三禽饲养量1181.8万只,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22家。两年新植树木230万株,成为全省首批9个林业生态县区之一。两年累计新建沼气池14910座,建池总量居全省前茅。狠抓劳务经济发展,全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突破6.1万人,年劳务收入4.5亿元。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扎实启动,初步探索了具有郾城特色的发展路子。

(五)事业抓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救助贫困家庭学生1万多名,维修改造校舍72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被评为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新建改造村级卫生所170个,农民群众参合率由2004年的63.1%,提高到2005年的83.5%,2006年达到95%以上。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对象增加到20500人。新建、改造中心温暖小区20座,入住五保对象1217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1%,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区。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在我区召开。计划生育工作连年保持全省一类县区位次,全省关爱女孩现场会、全国关爱女孩万里行首站仪式在我区举行,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关爱女孩万里行活动特别贡献单位。新的《信访条例》得到较好落实,安全生产网络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科技、文化、统计、审计、土地、工商、环保、史志档案、技术监督、民族宗教等部门,服务强区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外事接待、爱国卫生、侨务残联、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创造了新的业绩。

(六)履职抓服务,政府系统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民主执政、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各界的社会监督,积极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审计、监察和统计执法工作力度加大,扎实开展了反商业贿赂专项治理,部门和行业风气继续好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团结进取、真抓实干,严格政令政纪,强化督促落实,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施政能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郾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重大建设项目不够多,投入总量还不够大;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配套措施和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企业改制遗留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经济环境治理还不够到位,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五年工作目标和2007年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时期,更是我们建设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市五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两个名城”、推进“三大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郾城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逐步凸显,发展后劲蓄势以待,各级干部团结实干,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市委、市政府对郾城的发展高度关注,全区人民对政府工作寄予厚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创新争先,团结拼搏,乘势而上,努力推动郾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经济强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致力建设和谐郾城;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支撑,真抓实干,雷厉风行,锐意创新;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一届政府,将始终坚持把促进财政增收、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在2006年的基础上,到2011年,力争实现全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翻一番、全部工业增加值翻一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区域特色更加鲜明。食品工业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食品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对全区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构成。

——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平安郾城”,达到省级平安县区创建标准。各种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依法治区深入实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善,社会化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失地农民、农村特困户、下岗困难职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要始终坚持把工业强区作为主战略。切实把工业强区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二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抓手。坚持借力发展,扩大资金投入,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增添活力、备足后劲。三要始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主战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四要始终坚持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主攻点。高度重视培植财源,加强税收征管,理顺财政体制,强化收支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五要始终坚持把构建和谐郾城作为主旋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倡导诚信友爱,维护公平正义,打造新环境,培育新秩序,激发新活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

根据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2007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1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88万元,增长15%;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3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77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4771元,增长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不断提升全区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工业化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更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我们必须始终把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招商引资,膨胀总量。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注重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瞄准境内外大企业搞引进,逐步实现招商队伍专业化、招商单位企业化、招商机制市场化、招商组织网络化、项目摆放集群化,力争全年新增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健全完善重点项目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合同项目抓入驻、在建项目抓投产、新建项目抓开工”的要求,确保大河6万吨PVC型材、江山新型建材、九江光明电力器材、斯恩特葡萄糖、上海小帅才工业园二期、豫南陆路口岸二期、豫汇肉食加工、雪健面粉二期、金海岸二期等30个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出成效,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4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以上。在园区经济发展上,要修编建设规划,整合各种资源,组建东起沙河、西至龙城六支渠、南起淞江路、北至孟平线的淞江经济城,强化建设与管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膨胀工业经济总量。

2、深化改革,盘活存量。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已经完成改制或者改制尚未完全到位的企业,要按照《公司法》要求,完善权力层、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制衡机制,探索资本运营、借力发展的路子。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对原县冷仓、印刷厂、制线厂、壁画厂等企业,要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转让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部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依法操作、快速推进、注重维权、确保稳定”的思路,加快商业企业、集体企业和社会事业的改革,把原本由政府承担、具有经营服务职能的流通企业、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加快发展步伐。

3、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以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为重点,在各级各类企业中深入开展“企业管理年”活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强化成本管理、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工作,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乐天澳的利、小帅才食品等35家重点企业,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引进中高层管理人才,使各级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动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4、开拓市场,扩大销量。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开拓市场是企业经营永恒的主题。鼓励企业搞好市场定位,抓好产品研发,大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扩大市场占有率,赢得发展主动权。引导企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抓好乐天澳的利系列饮品、小帅才食品、万千饲料、金星啤酒、雪健面粉、双星机械等品牌的扶持培育,争创名优品牌。研究制定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扩大担保层面,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力争2007年全区重点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

(二)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聚集生产要素、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坚持区、乡、村三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抬高坐标,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城区、特色活力乡镇和生态宜居村庄,并以城乡路网为纽带,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1、发挥名城带动作用,致力建设现代都市城区。紧紧抓住漯河打造“两个名城”的发展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市场化运作,力争用3~5年时间,让城区靓起来、美起来,致力建设品味高雅、设施齐全、市场繁荣、管理规范的现代都市城区。年内要突出抓好十项重点任务:1、配合搞好沙河北岸沿河开发、黄河路沙河大桥和淞江新区等市定重点工程建设。2、启动海航花园拆迁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3、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井冈山路、太行山路等城区道路进行整修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质量。4、完成井冈山路、城区大排水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城区排水不畅问题。5、完成城区6条背街小巷的硬化改造,解决城区部分群众出行难问题。6、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开工建设廉租住房,解决79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7、大力推进沙田莱茵小区二期、建业森林半岛、雅典未城、广电小区、阳光花园、嘉和苑等6处花园式商住小区建设,通过高品位小区建设打造城市亮点。8、完成许慎农贸市场和永安市场改造,规范华山美食城、华山农贸市场、巴山路市场及早夜市经营秩序,促进集贸市场扩容提质。9、启动沙北办事处前周村和孟庙镇后郑村的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为都市村庄改造探索成功经验。10、积极理顺城管职能,解决环卫体制问题,强化城市管理,治理“六乱”行为,深入推进“双创”工作,为城区居民打造规范有序、整洁优美、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

2、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倾力打造特色活力乡镇。按照“培育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激发乡镇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引导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寻求产业支撑,培育工业主导型、市场带动型、商贸服务型、农业特色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全面开展乡镇规划修编工作,年内完成小城镇规划修编任务。按照“有总体规划、有管护队伍、有亮化绿化、有排水设施” 和“无卫生死角、无占道经营、无乱停乱放、无私搭乱建”的标准,扎实开展村容镇貌整治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空心村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土地“三项整治”活动,维护占补平衡,盘活土地存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证。各乡镇要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优化产业特色,由“小而全”向“大而专”转变,逐步形成“一(几)镇一品”、“一(几)村一业”的特色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手段,通过强产业、聚人气、优环境,打造一批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品味较高、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活力乡镇。

3、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着力培育生态宜居村庄。围绕城乡一体化目标,把村庄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稳妥推进。今年要在全区筛选10个经济基础好、产业特色明显、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热情高的村庄,作为生态宜居村庄创建示范点,在村庄规划、经济发展、产业支撑等方面加强指导,把农田水利、农村道路、沼气建设、饮水安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信息网络等各种资源,集中向示范村摆放,帮助其加快发展、改善环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抓好香陈湾整体搬迁和生态宜居新村建设。认真落实区级领导包乡联村、区直部门包村联户制度,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4、以道路网络为纽带,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构建大交通为主题,提高干线公路档次,完善农村公路网络,重点推进乡村地方道路建设,新修农村道路42公里,完成坡大线颍河桥、蜈蚣渠桥等“两桥六路”建设工程;完成20个村的户户通、街街通任务,加快形成科学合理、内外连接、城乡互通、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联动发展。

(三)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手段运作农业,重点从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组织化输出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规模化生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裴城、李集等边远乡镇,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连片、注重效益”的思路,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扩大烟叶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烟叶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环市近郊乡镇要大力发展蔬菜、瓜果等高效作物,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形成规模优势和经济优势。力争全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万亩、特色果蔬10万亩,高效经济作物面积25万亩,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8%以上。立足创建全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扩大绿色养殖规模,新扩建万头猪场1座,总量达到8座;新建千头猪场5座,总量达到60座;生猪饲养量达到125万头,三禽饲养量13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新植树木110万株,新建林网7000亩,完成通道绿化12公里以上,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7.5%。

二是标准化管理。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养模式,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政策,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雪健面粉、小帅才食品、万千饲料、阳光禽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全区新增省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种植基地1个。

三是品牌化经营。强化对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培育,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的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银龙粉丝”、“尧家蒜黄”、“周庄草莓”、“七色鹿果品”等品牌的影响力,进行原产地保护认定,提高产品知名度,推进品牌化经营。有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组织开展全区名优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认定工作,围绕重点农业企业和产品,加速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壮大潜在名牌,构筑我区农业综合优势,并以名牌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四是组织化输出。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群众有效增收的重要渠道,人劳局、农业局等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劳务输出当作一个富民产业来抓,围绕市场需求,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开拓劳务市场,扩大输出领域,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打工型向创业型、自发型向组织型发展。全年开展各种技能培训3000人、引导性培训10000人,新增劳务输出8000人,力争劳务收入突破5亿元。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年区政府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认真落实免除农业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还将着力办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十件实事。

1、持续推进全省第三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资金2500万元,高标准开发中低产田4.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000亩,力争夺取“红杯赛”六连冠。2、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座,使全区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5%以上。3、筹措资金180万元,解决农村8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4、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年内新建农资店18家、农村日用品店60家,方便农民群众放心消费、舒心购物。5、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新建综合信息服务示范村10个。6、采取财政贷款贴息的办法,鼓励农民新购置大型农业机械500台套,实施秸秆还田16万亩,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7、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完成农村中小学C级危房改造30000平方米,救助困难学生10000名。8、新建农村文化大院18个,确保全区60%以上的村建成文化大院,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9、加强农村中心温暖小区的建设与管理,实现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65%以上。10、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果,确保全区群众参合率达到96%以上。

以上十件实事,直接关系全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区政府将实行区长负责制和台帐工作法,量化任务,责任到人,完善措施,强力推进,确保落实到位,坚决兑现承诺,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农民群众。

(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郾城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在夯实基础、提升层次、构建网络上狠下功夫。

1、夯实基础。依托豫南陆路口岸和淞江经济城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搬运等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物流专业服务体系。以开发建设精品住宅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建筑建材、装饰装修、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发展。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推进市场专业化、流通规模化,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

2、提升层次。加快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大型超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形式。发挥我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商业保险、信息中介、文化娱乐等新兴第三产业。立足淞江新区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会展经济。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层次,培育发展餐饮服务、医疗服务、家政服务、育婴养老等现代社区服务业。大力引进商贸流通知名企业,带动全区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不断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构建网络。深入实施商贸活区战略,努力构筑大商贸、大流通发展格局。以专业市场、商品市场和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依托,推动农产品进城入市,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店,繁荣农村市场,活跃农村经济,逐步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以乡镇为骨干、以农村为基础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体系,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五)切实抓好财源建设,不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把财政增收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点,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生财用财并举,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是强化税源培育。突出抓好以利税大户为重点的骨干财源建设,搞好35家重点企业经营绩效监控,帮助它们扩张规模、提速增效,巩固主体财源;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市区重点项目按时序推进,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早日见到成效,培育后续财源;大力推进商业、房产、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加强零星税源和地方小税种的分析入库,建设群体财源;努力抓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提高资产收益,扩充财政总量。

二是加强税收征管。围绕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服务和监控,全面掌握税收增减因素;强化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饮食服务和房屋出售出租等行业管理,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偷、漏税行为,确保各类税种征收到位;健全完善国、地税协作机制,推进综合治税管理,集中开展税法宣传活动,确保公平税赋、应收尽收;严格堵塞税收征管漏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是严格预算支出。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格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严格支出管理,全力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需要,并注重向农村公共事业倾斜,全面提升财政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六)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致力构建和谐郾城一是要坚持优先发展科教事业。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力度,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均衡教育。创新思维,挖掘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逐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要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000人,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1700人,其中4050人员400人。不断完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失地农民和城乡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及时救助。三是要倾注精力抓好信访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基层,走近群众,访贫问苦,体恤民困,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和区划遗留问题。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搞好重点领域和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各类刑事案件的发生,保持社会大局的长治久安,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四是要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规范农村卫生所建设,健全完善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逐步实现区乡村三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全国关爱女孩行动和社会性别比平等实验项目取得圆满成功,争创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资源节约,继续做好计划、统计、工商、审计、监察、老龄、广播电视、史志档案、技术监督、药品监管、食品安全、爱国卫生、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双拥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各项工作。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更好地履职尽责,振奋精神,改进作风,不断拓展政府工作新局面,树立政府系统新形象。

(一)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推动郾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造福全区人民群众,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领导及其工作人员,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举、多办利民之事。政府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二)敢于负责,建设责任政府。权力就意味着责任。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主动有为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到党委目标指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工作就落实到哪里。坚持发扬锐意进取、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采取果断措施去解决,想尽一切办法去化解。对涉及郾城发展的大事要事,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实事好事,要及时办、主动办、抓紧办,办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对“不作为”、“乱作为”、“中梗阻”、效能低下等现象,要落实责任追究,坚决给予严肃处理。

(三)致力发展,建设务实政府。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既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要多研究困难、多研究项目、多研究运作,及时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有效突破发展瓶颈,不断提高务实操作、破解难题的能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多做打基础、管长远、惠群众的工作,真正做到说实话、鼓实劲、重实效。对安排部署的工作任务和关系全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要落实责任主体,量化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件件落实,以扎扎实实的工作绩效取信于民。

(四)精诚团结,建设高效政府。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切实维护好班子之间、部门之间、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团结,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关系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主动研究,主动协调,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切实办理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打造团队精神,形成工作合力,同心同德谋发展。坚持做到说了算、定了干,立说立行,抓紧抓实,办就办好,锻造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五)依法行政,建设廉洁政府。坚持依法治区,积极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作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思想上、源头上、体制上预防腐败。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务公开工作,加大监督力度,严查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迁就,致力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同志们,加快郾城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精诚团结,创新拼搏,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建设繁荣富裕和谐文明的新郾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