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区 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政策解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2日 浏览次数:

漯河市郾城区

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政策解读

 

一、总体框架

在框架上,“十四五”规划纲要共十篇四十三个章节,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由第一篇三个章节。主要阐述我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发展环境及“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遵循原则、发展布局、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二篇第四章至第九篇第三十八章。总体上按照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明确了从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繁荣发展、生态文明、改革开放、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结尾部分,包括第十篇第三十九章至第四十三章,主要围绕推动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展开。

二、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认真总结回顾“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绩,正确认识我区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和任务,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前提和依据。“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四三二一”、区委“1351”工作布局,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聚焦高质量跨越发展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将实现,郾城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1亿元,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9亿元;累计利用内资263亿元、外资8.1亿美元,开工重点项目129个,建成项目91个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脱贫攻坚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1317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问题在郾城大地历史性画上句号;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8.2个百分点,达到59.8%;2020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群众生活品质全面提高。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鼓舞人心,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区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区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经济布局优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导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互联网、大数据催生新的发展方式和增长空间,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为我区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的增长点培育提供了重要契机。

从我区看,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积累,国家提出的加快黄河生态带、淮河生态带等区域协同发展以及加强中原城市群、郑州大都市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省委提出的“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三个河南、一个家园”建设和市委提出的“八区联动”、漯颍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为我区全方位参与新发展格局构建、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南北向发展走廊,在更高范围集聚利用要素资源,深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城市体系的分工合作,加快我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发展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创新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全面实施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及我市“四城同建”城市发展定位,为改善我区城乡面貌、补齐发展短板,争取上级更多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在乡村振兴先行示范上更加出彩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

与此同时,我区也面临大变局、多变数影响和挑战,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发展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对郾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制约经济良性循环的堵点仍然存在,尤其是长期困扰我区的经济总量小、大企业大项目少、科技创新活力不足、财政保障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区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繁重,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就能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大格局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奋力开创郾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主要目标

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总体思路,突出“一条主线”(高质量发展),做好“两篇文章”(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三区四高地”(三区:改革创新先行区、城乡融合引领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四高地: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绿色建材)现代化新郾城,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郾城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现代化郾城建设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改革探索。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以漯河市“四个一批”建设和郾城“五年千硕”计划为抓手,有效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创新主体活力、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四是坚持开放融合。把开放合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途径,把加快融入郑州大都市区和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开发作为发展方向,探索漯颍一体化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更加积极地承载城市核心功能和产业发展功能,培育增强现代化的城市功能。五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3.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投资、消费协同拉动,实现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实现新突破。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绿色建材四大产业链不断拉长,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力争把漯河微康等企业培育成为瞪羚企业。搭建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冷链物流、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规模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三是城乡融合形成新格局。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打造淞江产业集聚区、漯西工业集聚区、漯颍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三大产城融合引领区,厚植五里庙新城、龙江生态城、香陈湾新城三大新经济板块,构建新西环、许信高速、平漯周高速三条新经济带,催生规模化、区域化、协同化的新经济圈。

四是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更美、更绿、更靓的宜居品位更加凸显。

五是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政府治理能力大幅提升,重大风险防范、突发应急处置、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水平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4. 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林美水秀,建成生态宜居美丽新郾城,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各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形成,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动力和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郾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郾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居民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建成活力善治幸福安康新郾城。

(三)关于“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提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九项重点任务。

1.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围绕“三大园区”、“四大产业”,实施“企业倍增”、“小升规培育”、“三大改造”等工程,努力打造健康食品、生物医药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着力构建具有郾城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二是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推进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增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和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供给能力。三是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三链同构”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产业联合体建设,实现集群发展、高端发展、融合发展,打造食品产业生态优质原料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数字郾城”建设。五是壮大产业发展载体落实全省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方案,推动产业聚集区用地由低效向高效转变、由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向投资创新双驱动转变,全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持淞江产业集聚区晋升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漯西工业集聚区晋升省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漯颍绿色食品产业功能区,实现我区由局部优势向整体优势跃升。

2.加快改革创新开放步伐,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努力建设创新型郾城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现代化郾城建设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郾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郾城。二是推动全方位改革聚焦影响治理效能的突出矛盾、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新优势,让改革成为郾城更加出彩的新标识。三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坚持以“项目引进来、产品走出去”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坚持对外开放、区域合作双轮驱动,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区域对外开放新高地。

3.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投资活力,加大补短板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作用。二是促进消费升级。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不断完善消费政策、扩大县乡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稳定消费预期,打造城市消费中心。三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小微企业创业者和低收入群体扶持政策。落实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能人员工资水平,贯彻落实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政策,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落实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通过创业经营、租赁服务等途径增加收入。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完善再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是努力扩大外贸。引导区内企业参加食博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努力扩大外贸进出口,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在交通、经济、产业等方面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形成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协作机制。积极应对新变化,主动适应发展新要求,鼓励优进优出,提升外贸服务水平。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在巩固假发制品、面粉机械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同时,鼓励根植性强的企业做强做大,重点扶持自由战士·休闲服饰、启福医药原料、微康生物益生菌、龙城羽毛、亿康芦笋、新汇面业、恒达食品、香港华莉园高档食品、宠物食品的进出口份额,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五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围绕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综合保障能力和区域竞争力。

4.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从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优美、环境宜居、道路畅通”的美丽郾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新型城市建设做好城市建设、管理、经营“三篇文章”,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实现管理向治理转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增强城市管理协调能力,推进“数字城管”运行效能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力度,继续推进城乡保洁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协调好前段、中端、后端各环节关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居民文明出行教育,重点解决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提高城区交通通畅率。着力提升社区物业服务水平,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探索“城管+基层治理模式”,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三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化、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举全区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强。

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一是构建系统化生态格局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乡村绿化美化,增强保土蓄水和固碳能力。构建以“两廊道一屏障”为架构的总体生态格局,建设东西水基生态廊道、南北林基生态廊道和环城生态网络屏障。依托生态水系林线,形成沿沙河、颍河、蜈蚣渠、防护林带等廊道绿化,打造水林一体、文化自然融合、全景贯通的复合型生态廊道。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思路,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工作,大力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和项目建设,通过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带动科学用水体系建设,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和总量弹性控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家等市场化模式,加大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施力度。推广“标准地”出让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鼓励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村集体机动地、荒地以及耕地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等节余的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所有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天壕新能源等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为重点,推进秸秆收储点(中心)建设。四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擦亮发展的绿色底色。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全面推行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大力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装配式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牧养殖业空气净化消毒技术等领域,筛选和培育一批绿色标杆企业,争取纳入全省节能环保产业链。以沙河二期三期、幸福渠生态水系、沙河湿地公园等景观工程为依托,打造步道、河道、绿道、廊道、乐道等五道联通的慢行系统,畅通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深入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创建,倡导文明用餐、节俭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实行奖励和强制相结合的绿色消费政策,引导社会践行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探索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落实完善体现环境损害成本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落实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

6.加强舆论主阵地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二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让人民共同享有更加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建设三区一中心(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创新区、汉字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汉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内外知名的许慎文化研究教育传播中心)为总体目标,深入研究挖掘汉字文化资源,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7.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力构建幸福美好家园一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更加注重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推进健康郾城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实施健康郾城行动,完善健康促进政策,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三是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扩容量、优结构、提质量,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更大力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塑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

8.加强安全和法治建设,努力实现治理现代化一是坚决维护政治安全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和邪教活动,筑牢维护政治安全的铜墙铁壁。持续强化网络管控和舆情引导,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和依法管理,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二是确保经济领域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坚决守住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防控,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生态安全事故,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妥善处理存量债务风险。三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消防、交通、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加强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等重点部位安全重点防范。完善邮政物流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等安全制度。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水平。四是健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配合联动、运作高效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健全精准高效、运转顺畅的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统筹抵御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五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发挥区、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把各类社会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末端。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建立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防范和打击涉枪涉爆、黄赌毒、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境犯罪,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六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形成从“城市大脑”到“社区细胞”的“大数据+网格化+脚底板”治理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村委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企业、基层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七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9. 强化保障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蓝图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制度,贯彻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要求,推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落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持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善于把握大局,从政治视角看待工作,从政治高度推动工作,从政治效果评判工作,自觉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身课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郾城而努力奋斗。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保持严的主基调,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强化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紧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决策部署,跟进监督、精准监督,推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等方面问题,推动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廉洁关,严把素质能力关,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强化思想淬炼,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强化素质能力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为勇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牢固树立让实干者实惠、让有为者有位、让进取者进步、让优秀者优先、让腐败者下台“五个让”工作导向,建立健全“纠四风”、转作风、提效能、争一流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大力弘扬“争先出彩、攻坚克难、创新创造、实干实效”四种优良作风。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储备,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全面推进项目化管理,把各项建设、各项工作细化、实化、具体化为可量化、可落实、可考核的具体项目,画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规定完成时限和进度,有力有效推进落实。四是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抓起,在不断造福群众中赢得民意民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多到基层去、多到群众中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引导全区上下热爱郾城、建设郾城、奉献郾城,在广泛动员群众中凝聚发展合力。五是完善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编制实施各级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工作协同、责任落实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