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特刊】捧出一颗心 献出全部爱 师生共成长

来源:区教育局 作者:张丽霞 审核:潘范学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9日 浏览次数:

 

 扶贫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进了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心里,吹进了每个贫困学生的心里,吹进了每一个贫困户的家里。我身边每一位同事,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精准扶贫,教育先行”为导向,以“教好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个家庭”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为根本目标,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助力决胜全面脱贫攻坚。我叫张丽霞,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毕业后一直扎根在裴城镇初级中学,二十四年来,教书育人,乐此不疲。在教育扶贫工作上,按照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学校开展了教师结对帮扶活动,我也积极加入了这支干劲儿十足、活力四射的帮扶队伍,开启了我的教育扶贫之路。

  树起学生自信心

 小斌(化名)是我帮扶的其中一名学生。2017 年秋,作为七五班的班主任,我与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宣传资料,开始了我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小斌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知道扶贫这项工作如何开展,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帮助他。在我的印象中,他个头不高,身材瘦小,性格有些内向,但是他待人礼貌。经过和他的多次交谈和沟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那种坚韧,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对他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及措施。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斌的学习和生活都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我时时追踪他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免除其后顾之忧。他胆小害羞,我就帮助他树立自信,提升自我;小斌的英语基础较差,我就在大课间悉心辅导,鼓励他多背单词,多问问题;他的写作能力薄弱,我就赠予他课外书籍,拓展他的阅读视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该生,在工作之余我还多次去他的家里家访。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他的奶奶非常的热情,向我诉说着小斌在家里的种种表现。从他奶奶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满是欣喜,家长时不时地夸赞我,让我心中更生使命感——我要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我也和家长交流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家长表示愿与我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一学期的帮扶工作,小斌同学进步明显,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能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这是我最想看到的。

  一个都不能少

 扶贫可以让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作为偏远农村学校,我们这儿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对于孩子上不上学的问题,他们力不从心,他们只能料理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思想都需要老师来引导。扶贫工作中,我们是他们坚定上学信念的主心骨。 2018 年秋,我新接手的八五班,是我从教以来,留守儿童和贫困生最多,情况最复杂的一届。五十五名学生中有两个孤儿,八个单亲孩子,三十六个留守儿童,还有四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身有残疾。我在开学第一课就进行了扶贫政策的宣讲,让他们安心学习,不用担心上学问题,免除了他们的顾虑。国家的扶贫政策为这些孩子们安心学习提供了便利,扶贫让我们农村的孩子得到了实惠。在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帮扶理念下,我近距离接触孩子,全面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一发现他们有辍学的苗头,马上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及时疏导。记忆最深的是我班的小蝶(化名)同学,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奶奶残疾,家中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爷爷,家中姐弟三人,生活困窘。一个周日下午,她没有按时到校。我立即和她的家长沟通,了解到她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想要辍学打工来减轻家庭的负担。我马上驱车前往小蝶家,给她讲解国家的扶贫政策,为她分析上学对于她人生的意义。之后,我又和她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直至她打消辍学的念头,回到学校。看到她在教室里努力学习,努力改变人生的样子,我的内心因此而倍觉舒畅。

    传递爱心助成长

 不得不说,国家的政策真是好!我们郾城的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得真好!有精准扶贫,有两免一补,学校还为孩子们免除了奶费,并提供半价就餐。家访中,父老乡亲们都连连称赞:“现在国家的政策太好了!上学不用交书费,住宿费,我们的孩子可以安心上学了!”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农村,还剩有一些尚未脱贫的贫困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按照上级领导的统一部署安排,为此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扶贫工作,帮助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和家庭难题,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感受到国家、社会、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2018 年秋,班上一名男生小龙(化名),成绩较好,但因家庭相当贫困,母亲有精神疾病,不知去向,父亲 60 多岁,无劳动能力。有一次,小龙头疼得特别厉害,我赶紧找了学校的一个男教师把小龙背下楼,送往医院。在医院,家长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表示感谢。小龙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虽然学校提供了半价就餐,但他有时也是“青黄不接”,我经常接济他一些生活费,或 20 或 30。升入初三后,小龙由别的老师任教,新的班主任将这个“优良传统”坚持了下来,还时不时送给他一些衣物。小龙这个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初三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到漯河一高。扶贫,让爱心传递,扶贫,让孩子茁壮成长。

生活中处处需要爱,爱,无处不在。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树的一片新绿,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是夜空中一颗颗闪耀点缀的星星……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让我们把爱的种子洒满人间,让人间充满爱!我们每一位郾城教育人正在把扶贫大爱的种子厚植在教育扶贫路上。